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8年第8期
编号:13198054
角度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第8期
     一、事件背景

    飞飞是一个被同学们称为“八岁的智力,十岁的身体,十二岁年龄”的学生。他学习成绩很差,而且以前发生过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所以在班里备受歧视,不但缺少朋友,甚至经常遭到同学们的打骂。

    二、事件回放

    在一节体育课上,体育队长A在整队时,先后把不遵守纪律的几个同学叫出队外,然后让其他九人依次报数。当最后一人报完时,被叫出队外的飞飞突然报了一声:“十!”A听到后,让大家再报一遍,结果飞飞依然报“十”,这时大家都很不耐烦了,纷纷指责飞飞,飞飞则向周围人吐了几下舌头。等开始活动时,学生B问飞飞:“你干嘛吐舌头?”飞飞说:“我在向××吐舌头。”(××是体育队长A的外号)学生B听后,马上找到学生D(D是班里最强壮的学生,和体育队长A还是非常好的朋友)。很凑巧,D的外衣刚刚被人踩过,有人告诉他可能是飞飞干的,再听了学生B的话,D就叫上体育队长A一起去找飞飞,他们先把飞飞的鞋印和衣服上的对照了一下,发现完全吻合,而飞飞又不承认,他们就踢了飞飞几脚。这时,在远处的E看见了,就跑到人群中喊:“快来玩‘打飞飞’的游戏呀!”于是,就有几个学生响应,对飞飞又打又骂。飞飞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恰巧被路过的校长碰见,校长就对在场的几个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三、教育过程

    (一)教育的第一个回合

    当我知道这件事时,很严厉地把参与者批评了一顿,核心内容是:要平等地对待飞飞,飞飞并不傻。(因为当时大家,包括我在内,都以为飞飞是主动去向校长求救的)之后,我又按错误性质,给“动手者”、“好事者”和“围观者”分别开了会,再进一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所有人都低下了头,该道歉的也道歉了,气氛很好,我以为教育目的达到了。

    (二)教育的第二个回合

    当天,我要求几个主要犯错的学生必须在周记中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认识。第二天一早,我迫不及待地先抽出了这几个学生的本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