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5期
编号:13195493
巧用心理杠杆 提高记忆效率(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年第5期
     〔关键词〕记忆;心理效应;学习效率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重现的心理过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而创造不过是记忆的应用。”俄国教育家谢切诺夫也曾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新课程明确反对“机械记忆”,但有意义的识记还是必须的,因为记忆是人全部心理活动得以延续的基础,是学习一切知识的首要条件。因此,要提高一个人的学习效率,首先就要学会科学的记忆。笔者认为,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组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是提升学生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本文拟结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心理效应来提高学生课堂记忆的效率。

    一、运用“7±2”效应,促成记忆扩容

    19世纪,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密而顿(William Hamilton)做过一个实验,当将一把弹子撒在地板上时,他发现人们很难一下看到超过7个弹子。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George A.Miller)明确提出短期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亦称为“7±2”法则。

    根据“7±2”法则,课堂教学应当适当控制学习任务的数量。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少则得,多则惑。涉及的知识点最好不要超过7个,而且不能平均“用力”,要有主次之分别,课堂教学如果盲目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授课方式,容易造成信息“超载”,认知负荷过大,学生招架不住,结果教师在一堂课讲了许多内容,而学生真正消化的却极其有限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