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317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题(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10期
     考。它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更需要教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明确相关的概念和问题的实质。实际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表面上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教师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讲解。但表面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需要教师大量的知识储备,在面对课堂上方方面面生成性的东西时,始终能够头脑清晰地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主题思想进行。

    (二)一课一主题

    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间有限,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问题,选择的主题内容不能太多。如果太多,每一个问题都不可能作深入的探讨,只能点到为止、泛泛而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一些教师总想面面俱到,结果课堂热闹丰富,却内涵缺乏,滞于肤浅。

    如,小学五年级的《我的身体会说话》一课。第一个活动是“幸运抽奖”:学生根据抽奖后的表现,判断抽的是什么奖,引出肢体语言会说话。第二个活动是“看照片”:大屏幕依次呈现5张照片,学生说出各照片都表达了什么,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知道有哪些肢体语言。第三个活动是“猜猜我说什么”:首先学生回答“你在什么情况下用身体说话”,然后,几名学生到台前做动作,其他学生猜,并说出是通过什么猜到的,引导学生正确识别肢体语言。第四个活动是情景剧:“找出不受欢迎的身体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的肢体语言。第五个活动“认识微笑”,首先通过看视频,学生谈谈对微笑的理解;然后解读“国际标准微笑…‘平日微笑”“生活中微笑”。第六个活动是“应用身体语言”:走到你想表达的人身边,用你的身体语言进行表达。第七个活动是“爱心寄语”,进行课堂小结。

    本课有两个并行的主题,“肢体语言”和“微笑”。“微笑”是“肢体语言”的一种,在本课中单独拿出来,并用了近半节课的时间。肢体语言没弄明白,微笑也没给学生说清楚。在课后,我们随机问了两个学生这节课的收获。一个学生回答:很快乐;另一个学生回答:微笑能使不愉快的情绪变好。而本课的重点“肢体语言”并没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

    因此,一节课不要充斥太多的问题,应力求把握一课一主题的原则,并且对主题所表达的内容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地围绕着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的实质。如,上述这节课,主题就是“肢体语言”,主题所表达的内容有:肢体语言有哪些:如何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即能够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和识别他人的肢体语言。实际上,当明确了主题所表达的内容时,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

    一般来说,当我们关注某一问题时,其主题内容都比较宽泛。这就需要教师要逐渐缩小主题范围,摸准问题的切入点,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如,初中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一位教师选择了《看父母的唠叨》这一切人点。课堂上,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等活动,使学生知道了如何正确面对父母的唠叨,懂得了要理解父母、关爱父母。

    面对一个包含内容较多、较为复杂的主题,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把这一大主题分解为几个单元,每一单元有自己的主题和目标。如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可围绕自我意识这一主题,设计四节课:以全面认识自我为主题内容的《我是谁》;以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自我为主题内容的《我是这样一个人》;以认同、接纳自我为主题内容的《欣赏自我》;以自信心培养为主题内容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三)主题要体现时代性

    教师在选题时,还要注意时代的发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选择具有时代感的主题。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所面临的成长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不应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和现实的心理需求不断地加以调整。比如,网络问题,这是近几年来学生出现的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到网络购物。如何看待网络,使用网络,正确地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解决网络带来的与父母之间的摩擦呢?再比如上面我们所提到的追星问题,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这些问题都是当代学生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最感困惑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主题,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教育通过培养人为社会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心理承受力、自主独立性、竞争性、团结协作能力、创造力,这些都是当代社会对人提出的新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对上述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这样的主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四)选题范围要广

    人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包括认知、情感、个性、能力等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在选题上,应注意心理发展的全面性,选题尽量包括方方面面。目前,中小学教师在选题时,更多地集中在情绪管理、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方面,对于其他发展性问题涉及的较少,如,小升初、初升高的适应性问题;兴趣爱好、课余生活、消费辅导;学习方法、学习动机辅导;升学择业辅导等。

    从心理素质的维度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辅导:记忆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思维训练、观察力训练等;

    情绪辅导:认识情绪、表达情绪、控制情绪、积极情绪训练等;

    意志力培养:耐挫力、胆识、规则意识等;

    自我意识辅导: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自信、自主性等;

    学习心理辅导: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考试心理的调适和训练等;

    人际关系辅导: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沟通、朋友、宽容等;

    生活心理:课余生活、兴趣爱好、环境适应、网络、追星等;

    青春期心理:性别角色、异性交往、早恋等;

    升学与择业:理想、兴趣与职业、职业生涯设计等。

    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关注的方面,教师在选题上应全面考虑。

    (五)主题要具有共性和普遍性

    以课堂为载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要目标。它强调正常个体在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同一年龄段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关注的是学生群体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那些个别的、极端病态的话题不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和内容。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64~67.

    [2]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J].大众心理学,2001,(9).

    [3]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

    [4]钟志农.实施班级心理辅导课需要突破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

    [5]裴利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种偏向与纠正卟教育探索,2004,(1(1)

    [6]赵晶,徐莉亚,以需定辅,以辅导需——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原则[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刊),2009,(6).

    [7]林育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模式探讨叭,科教导刊.2009.(2).

    [8]朱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 (李玉荣)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