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3179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要素的实践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10期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要素

    2007年3月,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子课题《新课程下团体心理辅导及辅导策略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在课题的带动下,笔者对高中团体心理辅导课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实践探索。

    一、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六条具体培养目标,第五条和第六条分别为: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以及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在培养目标中意志、情感、能力、自我认识、合作、交流、理解、尊重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词语的运用,也就此指出了新课程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探索有效的实施形式及各种形式中共有的有效策略。目前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从形式上看,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辅导课、心理测量、心理热线电话、心理信箱等形式都有实践;从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德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哪种形式的实践在高中能取得更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而更好地实现目标呢?这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迫切要研究的问题。

    团体辅导由从英文gToup counseling一词翻译而来。因此,也可译为团体咨询。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能培养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正是由于它的肯定效果,在国外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已得到广泛发展,并在我国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工作中已得到应用,但还未普及,经过我们对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利弊的权衡及团体辅导效果的分析,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模式研究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校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对于这样一门课如何在高中,特别是在重点高中有效开展一直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思考的问题。从开课至今,课堂内容涉及了心理学理论、心理效应、心理活动等,从2007年开始,我们提出并开始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实践,这样一种有系统理论作指导,并且在国外,诸如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已有广泛研究的辅导形式,我们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精心设计,第一堂课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随着我们的逐步渗透和改进,在课前经常响起的热烈掌声和课上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充分反映了学生对新的授课形式的认可,而这更多地促进了我们对授课要素的研究。

    二、初步形成的团体心理辅导课教学模式

    高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以更佳的辅导效果为目标,三年来经过不同要素的组合模式的反复比较和探究,我们认为,一节更佳的心理辅导课模式包含的要素有:必要预知、微笑问候、主题活动、间接告知、思考时间、典型分享、扼要小结、及时反思等八个要素。

    1.必要预知

    必要预知是指教师对本节课是否正常进行以及就本节课需要提前准备和配合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高中课的种类多,学生的时间有限,自习数量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时会怕担心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把一些本需要提前准备和配合的内容转变成课上的内容或生成的内容,为此,我们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几堂授课内容进行了专门的尝试,从实践来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体会不够充分,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不进来,课堂纪律一般。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学生更好地上好一节辅导课,需要提前准备的内容一定要告知学生,并对相关学生进行必要指导,让相关学生在提前准备中收获更多。

    2.微笑问候

    在课堂管理中,我们常把这个环节叫做组织课堂,而笔者认为“微笑问候”这种提法更为符合新课程的思想。相互问候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开始,微笑是互相欣赏和期待的表达,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就开始了,教师的微笑与问候将会对学生产生良性心理暗示,促进与学生的互动。

    3.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为启发学生们思考本节课主要内容而设计的由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在课堂上,广泛参与不是单纯指数量上更多的学生参与,而首先指更多异质性学生的参与,比如,不同班级组、不同性别、不同位置、不同学号、不同特征等。在保证这个要求的前提下,在活动时间预定范围内如果有更多的学生参与才更好。

    4.间接告知

    间接告知是指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的课堂上,对个别干扰课堂氛围的学生采取间接提醒告知的方式,提示他(她)认识到自己与团体的不一致,引导学生尽快投入到团体辅导中来。与间接告知相对的就是直接告知,相比而言,我们发现,对于扰课堂的学生采取间接告知的效果更优于直接告知,更有利于恢复课堂进程和促进当事者成长。

    5.思考时间

    思考时间是指学生独立思考目前辅导内容的时间。整个课堂教师会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在启发性问题和教师扼要小结之后,一定要给学生10秒左右或以上的时间,让其理清自己的认识,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新的认识。

    6.典型分享

    无论怎样的课堂活动,对活动的体验都要进行必要的全班分享。为了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做到分享的内容不重复,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参与到团体中,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发现有指导性、创新性感受的学生,活动或讨论后请学生们分享各自的感受。这个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是社会学习的过程。

    7.扼要小结

    团体心理辅导课上教师要进行简短、明确、深刻的随机小结和总结。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捕捉学生的各种反应,选择恰当的时间和语言进行小结。在小结中要注意既要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又要有面向个别同学的语言,因为这些学生往往是群体中更需要关注的。

    8.及时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一般为一周一节,给老师和学生的熟悉带来难度,而作为团体心理辅导,教师要持续掌握学生的状态。因此,我们课题组把下课前3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先由学生简要写出最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当堂交给教师,既保证了全班的参与,又及时地记录了学生的课堂生成内容,对个别参与度不高的学生也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授课反思。

    三、研究思考

    伴随着团体心理辅导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结合,以及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心理课上的运用,引发了笔者对研究此课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1.团体心理辅导是否适用于每一位学生

    2009年有学者在我国天津、浙江、辽宁、山西、江西、湖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9个省(市、自治区)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占总数的12.63%,如果以此比例计算,60人的班级要有7人左右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此次调查采用的内容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几个方面,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其中严重者的分布依次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而团体心理辅导是基于人际互动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社交等方面极端内向、自我封闭的学生,教师要做好对其在团体辅导中的保护。那么,如何保护这些学生、如何及时发现团体中具有此特征学生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则值得进一步研究。

    2.非班级性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进一步延伸

    各种各样的“成长团体”“拓展训练”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组织下已经开展起来,这些实际上就是团体心理辅导。那么,在高中学校中,对打破班级界限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具有共性问题的学生的研究则意义很大,更是对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有效延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借助科研的方法和团队的合作将团体心理辅导策略更进一步应用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十分幸福。我们将总结研究中的问题,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继续探索。 (于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