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92821
以积极心应对健康人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11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组织;队伍;课题;氛围;途径

    2010年8月12日至15日,我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这是我第10次到北京。这是一次关于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心理专家以及全国各地的400多位学校领导、心理教师参加了这次盛会。会期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但会内外我收获颇丰,视野大开。

    一、理解幸福,明确目的是前提

    幸福教育是指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感,激发和唤醒人的幸福意识,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人的感受幸福的能力,提升人的幸福指数。“幸福教育理念”就是让教育与幸福相连,让校园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福址领地。通过一系列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师生提高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引领教师、学生过一种幸福的校园生活。

    在进行内容界定与关系梳理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心理能力。要想提升幸福感必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进行实践探索。

    二、重视队伍,组织建设是保证

    按照“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探索实践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等,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幸福校园”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幸福教育”理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思路是:

    1.健全组织机构,提供组织保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网络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前提。为此,应成立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资源.培训师资.指导教研,监督实施,形成“领导小组——骨干心理教师——全体教师——家长社区委员会”的网络系统,负责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推动、指导、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建设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学生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教师要有职业幸福感。对于从事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学校不是职业场,而是事业场;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幸福生活的本身。幸福的教育需要幸福的教师,有了幸福的教师,才可能有幸福的教学,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所以,实施幸福教育,我们的教师必须做幸福的教师。

    三、大胆实践,营造氛围是基础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宽松、优美的环境中,这种校园环境,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即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创设氛围文明、建设优美的学校环境,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得到生发。这是一种“无声之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幸福。幸福教育工程可以有三个落脚点。即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学生做到了上述三点,有了学习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就会在学习中体验到知识带来的乐趣,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四、课题引领,专家指导很必要

    科研课题的研究能提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层次,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我们应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与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强化教师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思考和处理教育教学的策略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与技能,带动教师遇到问题时一切从积极思维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五、多种途径,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

    1.继续开设心理活动课——幸福课的尝试。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通过“活动、明理、互动、升华”等环节的设计,采取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是主观感觉,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从学科教学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为此,学校提出“教师人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并对全体科任教师提出:“突出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宗旨,开拓性地推行教学新理念即在幸福教育理念支持下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3.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我们应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学生们在“倾听”-“同感”-“判断”-“商量”中实现在大我中完成小我,在完成小我中又能促进大我,使大我与小我在和平相处中共同发展,体现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活动是学生体验的主要形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高尚情操的陶冶可以通过活动完成。为此,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争当文明之星、一日班长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本领,锻炼意志,感受快乐与幸福。

    5.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促进身心发展。“心理咨询室”除精心布置、定期开放外,心理教师还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行辅导,重在开发学生潜能。使心理咨询室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地方。此外,学校还应发挥“心理信箱”、“网络”、“电话”等的作用,满足学生、家长的需求。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讲座,教给家长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家长更好地指导教育子女: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心育活动,如参加学校的开放日、主题班团队会、亲子运动会等,在活动中使师生、家长共同融入到一种预设的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共同体验、享受参与带来的快乐。

    相信在“幸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更能促进教师、学生进一步认识幸福、传递幸福、感受幸福等能力的提高,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的家园和学生的乐园!

    编辑 陈 虹 吴文庆 终校 于 洪 何 妍 (王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