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1232
探寻心灵误区,啜饮心灵鸡汤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5期
     〔关键词〕中学;优等生;心理问题

    在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习惯把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称为“优等生”,而与其相对的则是“中等生”和“后进生”。一般说来,教师大都认为“中等生”潜力无穷,“后进生”令人头疼,往往习惯于关注这两个群体,把他们作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点。而优等生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一白遮百丑”,教师常常对其另眼相待,忽视他们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久而久之,优等生心理上的某些弱点就会滋长、蔓延、加重。笔者认为,优等生的心理缺失比中等生和后进生更大,原因更复杂,后果更严重。优等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探寻优等生的“心灵误区”,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为其提供卓有疗效的“心灵鸡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心灵误区

    误区1:自高自大。优等生一般学习基础较好,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因而会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某方面的成绩而恃才傲物、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他们往往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在家里受宠,在学校受捧,因此他们习惯于赞扬、奖励,自恃较高,目空一切,不接纳别人,将自己定为圆心,唯我独尊。他们不喜欢参加集体劳动,不愿正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自命不凡,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他们看不起其他同学,经常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和同学关系也不太融洽。他们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听不进他人的劝告,对老师有时也会表现出傲慢无礼的态度,不“亲师友”。

    误区2:虚荣敏感。由于周围环境传递给优等生的是信任和偏爱的信息,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甚至飘飘然的感觉。他们既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但是,“高处不胜寒”,一旦优等生所熟悉的“沃土”发生了改变,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特别是当别人对自己提出建议或批评时,常常表现出特别的敏感和警觉,不是虚心改正,而是固执己见,“打肿脸充胖子”;有些优等生会表现得很不耐烦,怨声载道,牢骚满腹,甚至伺机发泄。

    误区3:嫉妒敌视。优等生通常给自己的定位很高,想做“常胜将军”。除了自身坚持不懈地努力外,他们还很关注他人的表现,尤其是竞争对手的表现。一旦有人赶上甚至超越自己,他们的嫉妒心理就会“原形毕露”。轻者仇视、憎恨、厌恶,重者诋毁、陷害、报复。如,在班干部换届时,候选者恶意诋毁对手的情况时有发生。当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成为激发人拼搏奋进的动力,但过度的嫉妒带来的后果却不堪设想。

    误区4:闭锁排他。有些优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第一的位置,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或者与他人交流时,保持高度的戒备心理,不说真话,用假话、套话蒙骗别人。这种心理往往使其他同学对其避而远之,久而久之就会使优等生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并且会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其行为更加偏执,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严重的甚至形成自闭症或抑郁症,影响身心健康。

    误区5:讨好取巧。与闭锁排他心理相反的有一种叫做“老好人”心理。班级里无论有谁提出借阅作业的要求,抱有这种心理的优等生一律“慷慨解囊”,至于借阅者的目的是参考还是抄袭,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只是想送人情,讨好人,不受人埋怨,目的是在班级选举时多为自己拉几张选票。优等生的此种行为会使班级内形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因为相比之下,不提供此类帮助的优等生会被认为不够意思,不讲义气,自私自利,自然会遭到一些同学的排斥。某些优等生的这种哗众取宠的心理,轻者影响同学关系,重者在考试时会出现协助作弊的可能,害人害己。

    误区6:消极脆弱。优等生长期处在被褒扬、被欣赏的“光圈”中,习惯了别人的赞美、夸奖,觉得理所应当。而一旦当学习或生活中出现一点挫折,受到些许打击和失败的时候,他们便会出现很大的情绪波动: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怀疑自己,埋怨别人。心理极其脆弱,不堪一击,耐挫力极差。他们缺乏调整自身、适应变化、克服困难、积极面对的勇气。很难想象,以此种心态,如何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学习和生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又如何拥有自己的一方立足之地。

    误区7:紧张焦虑。优等生一般自我要求很高,老师和家长也对他们寄予了厚望,因此,优等生的心理压力通常很大。一方面,这种无形的压力可以变成鞭策的动力,激励优等生不断奋斗,不停进取;另一方面,长期过重的心理负担会使优等生感到透不过气,易于陷入烦躁焦虑的状态,出现头痛、失眠、健忘、脱发、厌食等症状,严重者会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如不及时加以辅导,将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心灵鸡汤

    配方1:引导优等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应摒弃成绩至上、智育独尊的陈旧观念,端正对学习成绩的认识,改变盲目追求升学率的极端做法;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健康的心理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之间充满友爱,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在实践活动中使优等生具有轻松、乐观、健康、奋进的情感体验,形成诚实、谦虚、豁达的人格;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了解自我、发现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配方2: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优等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温暖的班集体是学生潜心学习的优良场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天地。班级和谐融洽的氛围,能让置身其中的学生获得安全感和归宿感。在班级活动中,教育者应特别关注集体主义教育,鼓励学生学习做人之道,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与同学互助互爱,共同成长。让学生特别是优等生充分认识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中深刻体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配方3:鼓励优等生正视挫折,磨练意志,增强耐挫力。优等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一帆风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一般较弱,一旦遇到挫折,优等生们便会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对优等生加强挫折教育尤为重要。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在优等生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和家长要不失时机地对其加以引导,鼓励优等生正视面临的困境,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剖析自身、思索对策,在应对中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品质,树立对抗挫折的自信心,提高“抗击打”能力。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的一大财富,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绝好机会。如果优等生能抓住这些“机会”,从容面对,愈挫愈勇,那么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中真正的勇士与强者。

    配方4:开展实践活动,鼓励优等生积极参与。优等生习惯于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不愿意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为此,教师要积极地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优等生从“have to”(不得不)到“must”(自觉必须)参加各种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优等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增强团队精神。

    配方5:合理评价优等生,助其自觉定位。对待优等生和普通学生应一视同仁,既不过高评价优等生,使其产生优越感,也不过度对其施加压力,造成其心理负担。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优等生来说,是心灵上的净化与解脱;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是对“平等”的最好诠释。

    配方6: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对心理上出现问题的优等生,要做好做细思想工作,充分发扬民主,多些关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暗示诱导,启迪自悟;适当冷落,期待自省;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习惯;坚决杜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教师充满爱心的眼神与话语,将是优等生反思改过的强有力的催化剂。

    配方7:关注心理缺失,适时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置心理咨询室,及时预防和发现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或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让他们学会了解自我、认识现实、正视逆境、自尊爱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愉悦的情绪;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总之,教育者应铲除滋生心理障碍的土壤,培养优等生健康的心态,促其成长。

    配方8:家校联手,互动协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奠定学生良好人格的基础。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成绩优秀而过分宠爱,不要把成绩和经济奖励联系在一起;也不要因为孩子存在问题而随意打骂,侵犯他们的人格,践踏他们的尊严。家长要发扬民主平等的精神,关心、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扫除荆棘,铺平道路。

    总之,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不容忽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均要将优等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用心去体会优等生的内心,及时了解、掌握优等生的心理困扰,重视心理辅导,加强教育疏导,努力帮助优等生解决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障碍、烦恼,使每个优等生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真正成为高分高能、高智商、高情商、德才兼备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中学,济南,250001)

    编辑/于 洪 终校/吴九君 (崔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