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3189452
通识性到需求性的转变: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方式的创新(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第12期
     结束前,请执教者谈感受。当其他教师众说纷纭的时候,执教者心中已积聚着千言万语。而让执教者过早表达,可能会让交流变成一种对峙、一种辩解等;如不让执教者表达心中的话语,会让执教者心中久久不能平复。所以,在活动的最后安排执教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比较稳妥。

    最后,笔者引导说:“在我们的交流结束后,大家可以把刚才听到和看到的留在这里。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带回去与他人分享!”

    二、需求性教研方式之二:心理教师朋辈心理互助团体辅导的实施

    2010年上半年,我们从朋辈心理互助的角度开展了团体辅导,2010年下半年邀请了中科院EAP中心高级咨询师马新波老师采用巴林特小组的方式从专业成长的角度开展了团体辅导。共开展了5次。

    (一) 从朋辈心理互助的角度开展团体辅导的教研

    1.心理教师朋辈心理互助团体的组建

    笔者讲解本团体辅导的宗旨,以及朋辈心理互助教研与通识性教研的不同,并组织教师自愿报名参加。本团体辅导的宗旨是通过同辈互助的方式,以教师日常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时的困惑为中心,由原来的通识性教研转变为需求式教研,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教师进行指导。

    朋辈心理互助团体辅导的教研要打破教师们在通识性教研中等别人说、等布置任务,然后完成任务的这种等待状态,扭转为主动说、主动问、想探讨、想深入的局面。使教师具备为了自己成长需求主动说、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借同伴的力量,突破自我的障碍,进入新的工作状态。

    在朋辈心理互助团体辅导中,要引导教师看到朋辈之间的资源。作为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专家引领,似乎有了专家,心才定,事才敢做。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教师们看到自我的资源,看到每一个同伴都是自己的资源。这个资源是工作或生活上的疑问、困惑或学生的辅导个案,是小组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分享等。

    2.朋辈心理互助团体辅导的原则

    在活动当中,我们只对事不对人;避免粗暴分析、过度分析,只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感受;不评论、不指责;重在分享自己的理论、技术、观点和经验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