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2年第2期
编号:13184156
初中教师共情能力调查及对策探析(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2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吴静吉等根据Davis人际反应指数(IRI)量表修订而成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江山二中教师的共情能力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教师共情能力总体上居中等偏上;初中女教师的幻想力水平、身心忧急水平及共情能力总体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男教师,初中女教师的同情关怀水平显著高于男教师;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不同年级段的教师其观点取替水平、幻想力、同情关怀、身心忧急及共情能力总体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在观点取替、幻想力、身心忧急及共情总体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同情关怀水平随教龄增长而提高。对策与建议:师训部门要加强教师共情技术培训,加强新教师职前职后的共情能力培养;学校、家庭要重视中小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教师;共情能力;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3-0022-03

    共情的概念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也称为同感、同理心,是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共情大致可分为 “自发的共情”和“习得的有意识的共情”。自发的共情是指“基本共情”,是人的天生的自然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而有意识的共情则需要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共情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觉到被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共情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