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2年第3期
编号:13183688
巧用“白日梦” 助子速成长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3期
     [关键词] “白日梦”;理想化;成长

    所谓“白日梦”,就是无法实现的幻想。孩子们常常出现“白日梦”,例如:在课堂发呆,做作业时摆弄铅笔,走路时慢慢腾腾踢着石子,吃饭时像“猫吃食”等等。当家长们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白日梦”行为时,一般会立即出面制止,甚至误以为孩子出了问题。心理学家的观点并非如此。研究发现,人们的精神活动有一半时间会花在白日梦上,任何事情都可能触发白日梦:一句话,一个场景,一段文字……白日梦瞬起忽灭,平均只持续14秒钟。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克林格(Eric Klinger)说:“人们都以为白日梦是胡思乱想。但实际上,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提前规划我们的生活,提醒我们将要发生的事,帮助我们熟悉新的环境,给未来做计划,审视过去的经验,让人们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成人都知道,当个体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便会脱离实际,想入非非,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企图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获得满足。孩子为什么会做“白日梦”呢?

    当代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了“三极自体”,认为理想化自体伴随着人的一生。在生命的初期,孩子会把自己当作理想化自体,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可以通过想象来控制母亲,但经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其实是他要依靠父母,内心暂时失去了平衡。为了找回平衡,他们开始把父母理想化,想象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能帮助他们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他们常常会用想象来补偿现实的需要,从而维持自己的安全感。到了青春期,孩子发现父母不能满足自己了,便把这种理想化转到同伴的身上,通过模仿和学习,来获得内在的能量。总之,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利用幻想来修复自己,使自己不断成长。因此,在孩子身上自然而然就出现“白日梦”了。

    根据多年的教育实践,我总结出孩子可能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出现“白日梦”。

    1.当所做的事单调、重复、枯燥时,他们就会利用白日梦来丰富自己,调节失衡的心理。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家长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时,应该考虑到这一问题。

    2.所做的事情不需要脑力支持时,会出现“白日梦”现象。比如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父母一点点给他们喂食时,他们也许一边在童话世界中遨游,一边感受着父母的温情。

    3.遇到不好解决的难题时,想象某个人像神仙一样前来帮助。

    4.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时,他们往往也会利用白日梦调节情绪。他们会把老师或家长想象成童话中的某个坏人,把自己想象成力大无比的英雄,或者幻想有人来解救自己。

    5.看完一部激动人心的电视剧,或者是看完一部小说时,特别是对于初高中的学生。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会变成一种不正常的心理,怎样才能巧妙利用“白日梦”,避免“白日梦”带来的负面作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看看孩子是否可以从“白日梦”中走出来,是否能客观地看待世界,有没有失去正常人的情绪反应,以此辨别孩子是否正常。曾经有一个学生上课时常常发呆,有时还偷偷发笑,后来我了解到,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才的人,经常想象自己很有才,有很多人仰慕,有时在无人的情况下也能听到别人表扬他的声音。他的怪异行为和状态,与其他学生有明显差异。初步判断这个学生有精神分裂的症状后,我及时地把他转介到精神科进行治疗,由于发现及时,治疗及时,这个学生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好转,现已正常上课了。所以辨析“白日梦”有助于帮助我们有效地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

    2.当遇到孩子做“白日梦”时,帮助或教会孩子学会打破这种状态,比如转移话题,换做某事等。有一次自习课上,一位学生眼睛直直盯着窗外,眼里含着泪水,表情伤感。我立刻感觉到这个学生正在做“痛苦”的白日梦,因为在课堂上,必须要先打破这种状态,事后再作处理。这时我发现讲桌上有待发的作业本,就利用发作业的机会使他从伤感状态走了出来。课后,我了解到他的“白日梦”是想象自己做错了事,被父母抛弃了,成了一个无人管无人问的流浪汉,越想越伤心,越想越痛苦。接着我给他做了“解读白日梦”“改变不良认知”“处理消极情绪”等几次心理辅导,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3.提高孩子生活的丰富性,找一些让孩子动脑筋和感兴趣的事来做。比如讲故事、听故事、团体活动、健脑操等适合本学年段学生的活动,减少“白日梦”带来的负面影响。

    4.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教会孩子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注意力训练、情绪控制训练等,让他们学习调控自已的情绪和行为。同时教会他们制订长远的人生规划和目标,通过实践,一步一个脚印达成梦想,从而防止他们因沉迷于“白日梦”而误事。

    5.利用荣格心理学的技术——“积极联想”:假设一个山水画面,一个人在意象中进入山中,进而自由地联想,发现了什么,遇见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任由潜意识呈现它自身的转变。渐渐地,心灵的发展由此得到促进。

    6.多给孩子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白日梦”孵梦平台。如沙盘游戏、橡皮泥、积木、随意画等,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把他们潜意识中的渴望通过现实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他们的成长。

    7.多做一些专业性的训练,调节学生的心境,扩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把“白日梦”作为愉快体验与自信的开关和开发的摇篮。比如:在尽量不受干扰的自然状态下,任凭大脑自由想象,在冥想中,引导孩子到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阳光、沙滩、海浪,晴空、白云、草原……让学生把这种情绪体验留驻在心间,自由把握,在积极、平稳的状态中生活和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大屯矿区中小学管理中心教研室,徐州,221611)

    编辑/于 洪 黄才玲 终校/何 妍, http://www.100md.com(党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