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力量为核心的心理健康行为模型研究(2)
再次,积极力量可以显著减少或降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研究表明, 24项积极力量中的多数积极力量与青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如抑郁、青少年犯罪和暴力行为等)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积极力量和人们在生活中需要的积极结果息息相关,它们不但能预示健康的终身发展,还是发展的确切原因。也就是说,拥有一种积极力量,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积极的结果。
三、以积极力量为核心的心理健康行为模型
中小学生在学校的任务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群体活动中合作、成长。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还未成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一段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正是为了让学生有能力自己面对这些危机,并在挑战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下图以积极力量为核心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为模型,解释了积极力量是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
, 百拇医药
1.个性化积极力量
发展学生的积极力量具有重要的预防价值。只有人本身的积极力量(如爱心、胜任、对美的追求、乐观、勇气、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人身上的积极力量至少有24种,而且每种积极力量的水平又不一样,那么到底哪种积极力量对预防问题的产生才更有效呢?
积极心理学近期的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最有代表性的积极力量是预防其产生各种问题的最有效工具,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积极力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一答案有点出乎意料,一般认为,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缺少什么而补足什么,而积极教育是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而且是发展得最好的东西来发展学生。
原因其实很简单,个性化积极力量是个体身心最有力量的东西,用它来抵抗外在的消极刺激才最有效。一个人的个性化积极力量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势,正如人具有智力优势,有的人擅长记忆,有的人擅长想象,而另外一些人擅长思维等,人在认知方面的最充分发展也只能建立在其优势上。积极力量这种类性格优势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只有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化的积极力量,并使之成为人格中的主要成分,就会让个体在这种积极力量方面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 百拇医药
个性化的积极力量会驱使学生表现出相应的积极行为,如宽容他人,正确地认识自我,充满好奇地探索未知的世界等,而由个性化的积极力量驱使的行为能帮助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个性化的积极力量让学生能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地认识世界,这让他们不但感受到发生在周围的美好事物,也让他们自己成为美好事物的一部分。在和社会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心理资源,而心理资源是个体应对消极事件、品味积极事件的重要能源。心理资源的盈亏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2.心理资源
心理资源其实就是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各种有意识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的能量。心理学家Kanfer等人把它定义为个体所拥有的“未分化的能量池,它意味着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7]。心理资源是控制应对危机时反应的关键因素,并被证实有利于身心健康[8]。从过去的研究来看,积极力量主要依赖于个体的心理资源,只有当青少年具有足够的心理资源,他们才会具有较强的积极力量。尽管不同的研究者侧重于不同的资源,但有四种资源被一致认为有利于身心健康,分别是:乐观、胜任感、自尊感和社会支持。
, 百拇医药
乐观是认为好事比坏事更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认知风格。一个人之所以乐观,主要是因为这个人学会了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及所面临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乐观不是为了暂时的高兴而歪曲事实,而是以更积极的方式解释失败并形成对自己更具有鼓励性的看法。乐观的意义不仅仅是增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有勇气接受新的挑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乐观更可能是一种个人能力,可以用乐商来进行衡量[9]。
胜任感又称自我控制感,它是指一个人能否控制或影响其行为结果。当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力量,使得自己的行为结果满足自己的要求或收到积极的反馈时,就会产生胜任感。胜任感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能增加学生在这一行为中的内在动机。
自尊感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认同。它实际上和胜任感有紧密的关系,当一个人的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都很高时,就会获得自尊感。自尊感高的个体在困难面前不会轻易妥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大致稳定的,不会因为一次失误就彻底否定自己。
, 百拇医药
社会支持是指周围人在个体需要的时候给予关心,在个体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研究一致表明,社会支持减少了人们在面对压力时的负面情绪,增强了人们在面对长期压力时的心理调适能力。
个体在应对压力事件、调节负性情绪和抵制不良诱惑时都需要自我控制。而心理资源作为一种用于自我控制的能量,为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或行为提供了能量支持。可以说,一个人的心理资源越充足,他的意识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质量就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
3.协调人格
积极心理学承认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它相应的行为模式,但这种生理机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而外在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生理机制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某些生理机制的功能、结构等。在个体的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中,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力量作为一种类性格特质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下而内化为个体稳定的心理活动。因此,积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体内化外在活动的结果[10]。正如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所说:如果你播下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时也应研究人的积极力量,也就是研究人的积极人格的成长因素。既然良好的行为和外部环境是积极人格形成的重要来源,而人在自己人格的建构过程中又具有主动性,那么我们就能通过促进人的积极力量的发展来建构或改善个体的人格。当一个人的积极力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之后,自然就会挤占一些不良性格特点生长的空间。, 百拇医药(林曼?任俊)
积极力量和人们在生活中需要的积极结果息息相关,它们不但能预示健康的终身发展,还是发展的确切原因。也就是说,拥有一种积极力量,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积极的结果。
三、以积极力量为核心的心理健康行为模型
中小学生在学校的任务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群体活动中合作、成长。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还未成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一段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但同时也是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正是为了让学生有能力自己面对这些危机,并在挑战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下图以积极力量为核心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为模型,解释了积极力量是如何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
, 百拇医药
1.个性化积极力量
发展学生的积极力量具有重要的预防价值。只有人本身的积极力量(如爱心、胜任、对美的追求、乐观、勇气、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人身上的积极力量至少有24种,而且每种积极力量的水平又不一样,那么到底哪种积极力量对预防问题的产生才更有效呢?
积极心理学近期的研究表明,每个人身上最有代表性的积极力量是预防其产生各种问题的最有效工具,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积极力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一答案有点出乎意料,一般认为,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缺少什么而补足什么,而积极教育是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而且是发展得最好的东西来发展学生。
原因其实很简单,个性化积极力量是个体身心最有力量的东西,用它来抵抗外在的消极刺激才最有效。一个人的个性化积极力量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势,正如人具有智力优势,有的人擅长记忆,有的人擅长想象,而另外一些人擅长思维等,人在认知方面的最充分发展也只能建立在其优势上。积极力量这种类性格优势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只有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化的积极力量,并使之成为人格中的主要成分,就会让个体在这种积极力量方面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 百拇医药
个性化的积极力量会驱使学生表现出相应的积极行为,如宽容他人,正确地认识自我,充满好奇地探索未知的世界等,而由个性化的积极力量驱使的行为能帮助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个性化的积极力量让学生能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地认识世界,这让他们不但感受到发生在周围的美好事物,也让他们自己成为美好事物的一部分。在和社会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补充自己的心理资源,而心理资源是个体应对消极事件、品味积极事件的重要能源。心理资源的盈亏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2.心理资源
心理资源其实就是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各种有意识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的能量。心理学家Kanfer等人把它定义为个体所拥有的“未分化的能量池,它意味着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7]。心理资源是控制应对危机时反应的关键因素,并被证实有利于身心健康[8]。从过去的研究来看,积极力量主要依赖于个体的心理资源,只有当青少年具有足够的心理资源,他们才会具有较强的积极力量。尽管不同的研究者侧重于不同的资源,但有四种资源被一致认为有利于身心健康,分别是:乐观、胜任感、自尊感和社会支持。
, 百拇医药
乐观是认为好事比坏事更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认知风格。一个人之所以乐观,主要是因为这个人学会了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及所面临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乐观不是为了暂时的高兴而歪曲事实,而是以更积极的方式解释失败并形成对自己更具有鼓励性的看法。乐观的意义不仅仅是增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有勇气接受新的挑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乐观更可能是一种个人能力,可以用乐商来进行衡量[9]。
胜任感又称自我控制感,它是指一个人能否控制或影响其行为结果。当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力量,使得自己的行为结果满足自己的要求或收到积极的反馈时,就会产生胜任感。胜任感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能增加学生在这一行为中的内在动机。
自尊感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认同。它实际上和胜任感有紧密的关系,当一个人的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都很高时,就会获得自尊感。自尊感高的个体在困难面前不会轻易妥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大致稳定的,不会因为一次失误就彻底否定自己。
, 百拇医药
社会支持是指周围人在个体需要的时候给予关心,在个体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研究一致表明,社会支持减少了人们在面对压力时的负面情绪,增强了人们在面对长期压力时的心理调适能力。
个体在应对压力事件、调节负性情绪和抵制不良诱惑时都需要自我控制。而心理资源作为一种用于自我控制的能量,为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或行为提供了能量支持。可以说,一个人的心理资源越充足,他的意识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质量就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
3.协调人格
积极心理学承认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它相应的行为模式,但这种生理机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而外在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生理机制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的某些生理机制的功能、结构等。在个体的生理机制、外部行为和社会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中,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力量作为一种类性格特质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下而内化为个体稳定的心理活动。因此,积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体内化外在活动的结果[10]。正如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所说:如果你播下一种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时也应研究人的积极力量,也就是研究人的积极人格的成长因素。既然良好的行为和外部环境是积极人格形成的重要来源,而人在自己人格的建构过程中又具有主动性,那么我们就能通过促进人的积极力量的发展来建构或改善个体的人格。当一个人的积极力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之后,自然就会挤占一些不良性格特点生长的空间。, 百拇医药(林曼?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