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恐惧”:基于教师专业心理维度的审视(1)
〔关键词〕教学恐惧;教学勇气;专业自信;推门听课
一、问题的提出:“教学恐惧”为哪般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提出了这样一种核心观点:很多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心灵失落”的状态,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教师应该找回自己失落的心灵,重新鼓起“教学勇气”,以此融入到自己的专业生活中。书中谈到:
“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们仍然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那些内心世界长期被忽视的教师,拼命想得到我们对其心声的倾听……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
, http://www.100md.com
“我们要关照教师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意识。
“除了等待,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我们可以找回对改变工作和生活的内部力量的信念。”
帕尔默论述的实质,在于强调“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树立“教学勇气”,重建“专业信念”,教师才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专业幸福。 在我看来,其实质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心理品质”。古希腊有句名谚:“没有心灵去支使,纵有知识又何用?”所以,仅从外部世界、一般层面去改善教师心理状态远远不够,还必须同时从挖掘、激发教师的内部潜能入手,增强其作为“专业工作者”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心理”真正趋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书中与“教学勇气”相对的一个词语是“教学恐惧”,帕尔默谈到:“我虽然教了三十多年学,至今仍感到恐惧无处不在。走进教室,恐惧在那里;我问个问题,而我的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恐惧在那里;每当我感到似乎失控,诸如给难题难住,出现非理性冲突,或上课时因为我自己不得要领而把学生弄糊涂,恐惧又在那里。当一节上得糟糕的课出现一个顺利结局时,在它结束很长时间内我还恐惧——恐惧我不仅是一个水平低的教师,还是一个糟糕的人……据我的经验,学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满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他们的无知或者他们的偏见受到挑战,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最后他特别指出,当学生的恐惧和教师的恐惧混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增,这样教学就瘫痪了。
, 百拇医药
帕尔默谈到的这种感受,实际上很多教师,包括像他一样有着长时间教龄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多少会有。但是,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教学恐惧”,很少有人像帕尔默一样去作这样的反思。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教学恐惧”又是怎样的情况?
二、“教学恐惧”的背后:两个“推门听课”经典案例的对比解读
帕尔默讲的是自己上课获得的体悟,他所谈及的课堂现场除了自己和学生,并没有“第三人”。没有“第三人”出现的课堂上,有三十多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尚有如是感受,那么,出现“第三人”,而上课人本身还不是老教师、教学经验还谈不上成熟老到的教师——又会处在一种什么状态?这里所说的“第三人”,就是外来听课者、课堂观察者。
这里,以大家熟知的“推门听课”作一下具体分析。
在长期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教师,一听到别人要来听自己的课,常常表现得不太欢迎甚至有抵触情绪,“推门听课”就更不用说了。归结为一点,害怕、不愿意别人来听课(当然这里的“害怕”是概括性说法,实际情况比较
, http://www.100md.com
复杂)。
对于这种现象,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素质、道德问题,或者由此推测教师平常上课有问题,或对领导、同事的态度有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帕尔默也是如此了。为什么?他在没有人来听评课、守着自己的学生而且有30多年教龄的情况下尚且“怕”,如果一下子有很多领导、教师“闯”进他的课堂,他是不是更“怕”了呢?
在中国大陆,“推门听课”这种提法及其宣传推广至多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其实,早在民国时期的“视学”中它就已存在了。从金克木先生所撰《化尘残影(五则)》一文“视学”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参见商友敬主编《过去的教师》第33~35页)。尽管是对旧时代的回忆,我们却也能够从中多少感到“推门听课”对教师及其教学产生的心理影响。请看这个故事:
将近六十年前,一位朋友受聘去当县立初级中学的教务主任。承他不弃,约我去教国文以免饿死街头。
, 百拇医药 糊里糊涂教到学期中间,忽有一天课堂的靠学生后面另一扇门开了,进来三个人。一个是很少光顾的校长,一个是矮胖子,两人后面跟着我那位朋友。我当时正向学生提问,照例找的是我估计好没学会的学生。他站在那里疙疙瘩瘩回答不好。我让他站着想,又叫起另一个程度差的学生,当然不会比前一个好。有的学生已回头去观望来客了,我还未注意,又想问第三个。忽然惊醒,有参观的人,不能再展示坏学生。赶忙叫他们都坐下,我自己解答,我没说几句,那三位不速之客已经不辞而别了。
后来我那朋友笑着告诉我,他和校长陪同来的是县教育局的视学员。他听课后给我的批评是四个字:不会教书。我一听,猛然觉得一只饭碗掉下来打碎了。朋友笑着叫我不要在意,不会有什么的。可是我仍然有点忐忑不安。
又过些时,我把这事差不多忘了,没想到旧戏重演。有一次我上课一多半,远处那扇门又开了,又进来三个人。原班人马只换了一个,矮胖子变成穿西服的高瘦子。当时我正在讲朱自清或是别的名家的一篇短文,是补充课文。我既未提问,也没有讲解难字难句段落大意,只是在自问自答:这段文为什么要这么讲?换个讲法行不行?为什么接下去一段又那样讲?能不能改头换面颠来倒去?这个词,这个句子,若不用,换个什么?比原来的好还是不好?为什么?我边讲边举例,滔滔不绝。学生都不看书,只望着我,也不管有没有外人,我忽然想起,又来了客人,莫非又是来视察我的吧?连忙打断,改讲课文。客人一听我讲的告一段落,转身出门。随后不久下课铃就响了。, http://www.100md.com(孙贞锴)
一、问题的提出:“教学恐惧”为哪般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提出了这样一种核心观点:很多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心灵失落”的状态,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教师应该找回自己失落的心灵,重新鼓起“教学勇气”,以此融入到自己的专业生活中。书中谈到:
“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们仍然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那些内心世界长期被忽视的教师,拼命想得到我们对其心声的倾听……其实,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
, http://www.100md.com
“我们要关照教师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意识。
“除了等待,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我们可以找回对改变工作和生活的内部力量的信念。”
帕尔默论述的实质,在于强调“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树立“教学勇气”,重建“专业信念”,教师才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专业幸福。 在我看来,其实质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心理品质”。古希腊有句名谚:“没有心灵去支使,纵有知识又何用?”所以,仅从外部世界、一般层面去改善教师心理状态远远不够,还必须同时从挖掘、激发教师的内部潜能入手,增强其作为“专业工作者”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心理”真正趋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书中与“教学勇气”相对的一个词语是“教学恐惧”,帕尔默谈到:“我虽然教了三十多年学,至今仍感到恐惧无处不在。走进教室,恐惧在那里;我问个问题,而我的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恐惧在那里;每当我感到似乎失控,诸如给难题难住,出现非理性冲突,或上课时因为我自己不得要领而把学生弄糊涂,恐惧又在那里。当一节上得糟糕的课出现一个顺利结局时,在它结束很长时间内我还恐惧——恐惧我不仅是一个水平低的教师,还是一个糟糕的人……据我的经验,学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满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他们的无知或者他们的偏见受到挑战,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最后他特别指出,当学生的恐惧和教师的恐惧混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增,这样教学就瘫痪了。
, 百拇医药
帕尔默谈到的这种感受,实际上很多教师,包括像他一样有着长时间教龄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多少会有。但是,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教学恐惧”,很少有人像帕尔默一样去作这样的反思。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教学恐惧”又是怎样的情况?
二、“教学恐惧”的背后:两个“推门听课”经典案例的对比解读
帕尔默讲的是自己上课获得的体悟,他所谈及的课堂现场除了自己和学生,并没有“第三人”。没有“第三人”出现的课堂上,有三十多年教学经历的老教师尚有如是感受,那么,出现“第三人”,而上课人本身还不是老教师、教学经验还谈不上成熟老到的教师——又会处在一种什么状态?这里所说的“第三人”,就是外来听课者、课堂观察者。
这里,以大家熟知的“推门听课”作一下具体分析。
在长期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教师,一听到别人要来听自己的课,常常表现得不太欢迎甚至有抵触情绪,“推门听课”就更不用说了。归结为一点,害怕、不愿意别人来听课(当然这里的“害怕”是概括性说法,实际情况比较
, http://www.100md.com
复杂)。
对于这种现象,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素质、道德问题,或者由此推测教师平常上课有问题,或对领导、同事的态度有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帕尔默也是如此了。为什么?他在没有人来听评课、守着自己的学生而且有30多年教龄的情况下尚且“怕”,如果一下子有很多领导、教师“闯”进他的课堂,他是不是更“怕”了呢?
在中国大陆,“推门听课”这种提法及其宣传推广至多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其实,早在民国时期的“视学”中它就已存在了。从金克木先生所撰《化尘残影(五则)》一文“视学”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参见商友敬主编《过去的教师》第33~35页)。尽管是对旧时代的回忆,我们却也能够从中多少感到“推门听课”对教师及其教学产生的心理影响。请看这个故事:
将近六十年前,一位朋友受聘去当县立初级中学的教务主任。承他不弃,约我去教国文以免饿死街头。
, 百拇医药 糊里糊涂教到学期中间,忽有一天课堂的靠学生后面另一扇门开了,进来三个人。一个是很少光顾的校长,一个是矮胖子,两人后面跟着我那位朋友。我当时正向学生提问,照例找的是我估计好没学会的学生。他站在那里疙疙瘩瘩回答不好。我让他站着想,又叫起另一个程度差的学生,当然不会比前一个好。有的学生已回头去观望来客了,我还未注意,又想问第三个。忽然惊醒,有参观的人,不能再展示坏学生。赶忙叫他们都坐下,我自己解答,我没说几句,那三位不速之客已经不辞而别了。
后来我那朋友笑着告诉我,他和校长陪同来的是县教育局的视学员。他听课后给我的批评是四个字:不会教书。我一听,猛然觉得一只饭碗掉下来打碎了。朋友笑着叫我不要在意,不会有什么的。可是我仍然有点忐忑不安。
又过些时,我把这事差不多忘了,没想到旧戏重演。有一次我上课一多半,远处那扇门又开了,又进来三个人。原班人马只换了一个,矮胖子变成穿西服的高瘦子。当时我正在讲朱自清或是别的名家的一篇短文,是补充课文。我既未提问,也没有讲解难字难句段落大意,只是在自问自答:这段文为什么要这么讲?换个讲法行不行?为什么接下去一段又那样讲?能不能改头换面颠来倒去?这个词,这个句子,若不用,换个什么?比原来的好还是不好?为什么?我边讲边举例,滔滔不绝。学生都不看书,只望着我,也不管有没有外人,我忽然想起,又来了客人,莫非又是来视察我的吧?连忙打断,改讲课文。客人一听我讲的告一段落,转身出门。随后不久下课铃就响了。, http://www.100md.com(孙贞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