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10期
编号:13132264
打破讨论自杀的禁忌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10期
     〔关键词〕讨论自杀;禁忌;心理危机干预

    在一次有关生命教育的集体备课中,我把“自杀及其预防”作为授课提纲罗列其中,没料到引起了在场同事的热烈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同事一致建议我把论题替换为“心理危机干预”,并颇有些意味深长地提醒我:学生本来没什么事,被你这么一说,倒真给启发了。

    面对他们洋溢着无限爱心的语重心长的提醒,我有点儿茫然无措了。我的理念是:打破讨论自杀的禁忌,公开而坦然地讨论自杀,是自杀预防的第一步。Thomas Kuhn曾经说:“真相并不是由答案,而是由问题本身所决定。”放在对自杀问题的探讨上,我认为恰到好处且贴切。

    不难发现,在心理咨询尤其是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们也时常会有类似的顾虑:询问自杀高危人群有无自杀的想法,会不会诱发他们自杀的念头?是否正好潜在地启发了来访者,原来自己还可以有自杀这个选择?然而,一些资深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和临床督导师的实践经验却表明,从未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们频繁给出的建议是:在面对具有自杀危险的来访者时,咨询师应公开探讨这一话题,并且这是有效预防他们采取过激行动的必要步骤!
, http://www.100md.com
    与来访者讨论自杀的话题,果真能有效阻断他们的自杀行动吗?把自杀说开了,自杀的行动力就会下降,以至于自杀的意愿就会落空吗?

    这不禁使我联想起自己高中时期的经历。

    我就读的高中是一所重点中学,竞争异常激烈。高手如云的较量之下,我的学业成绩时常忽上忽下、摇来晃去。所幸先天不足的我有一股“笨鸟先飞”的蛮劲儿,所以在诸多大小考试中,我也有挤进班级前五名的骄人记录。不过,如此记录的获得是多少带点玄学色彩的,并构成了我学业成功秘诀的一部分。什么秘诀呢?

    几乎每次期中考或期末考,我都会在心底默许心愿——本次考试务必排名班级第几。心愿许下,就开始埋头苦学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只要一想到这个愿望,又生出无限的力量来。坚持的结果是某一天,我的愿望果真变成现实了。然而,这也不是屡试不爽超级灵验的,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呢?如果我许下愿景,没过多久居然跟好友或家人说出了这个秘密,不管他们是何反应,我的愿望就再也难兑现了。我当时很迷惑,后来学习了心理学,终于找到了一些解释。
, 百拇医药
    那就是所谓的完型心理学思想和“蔡加尼克效应”。完型心理学派认为,事情完成后,人们往往认为事已了结,可以告一段落,因此在心理上已经达到完型,不再有未完型时的那种强烈要求达到完型的心理动机,因而行动力减退了。而对未完成的工作,人们总想有一个美好的完型出现,即期待工作圆满完成,因此它在大脑中常常占有一席活跃的位置,以便工作时快速地搜索与接通,从而对未竟事件表现出更好成绩。“蔡加尼克效应”则指出,人们对于没有完成的事件,会表现出心理紧张,心理张力持续存在,人们总会出于未完成感的心态,竭力寻求终结途径,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由此导致完成任务的动机更强烈,对事件的记忆更深刻,取得的成绩当然更好。一旦工作完成,与之并存的心理张力系统就会得到放松并慢慢消退,从而对事件的的记忆就会大打折扣,工作成绩必然下降。

    就我的许愿而言,当我设计着自己的愿景——一个尚待完成的目标并且秘而不宣的时候,其实是让自己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未完成感:“让大家都看看不久的将来,我会有什么惊人之举吧。”于是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努力去寻求达成的路径,直至最终“惊人之举”成为现实。相反地,万一我在设计出梦想后将梦想说开了,变成了公开的秘密,虽然远未达成心愿,但心理上那种实现“惊人之举”、强烈要求达成愿望的动机竟逐渐松懈了,似乎在说:“大家都知道了我要追求的目标,那就没什么必要憋足劲儿去争取了。”然后,学习动力慢慢消退了,学习目标自然无法顺利达成。
, 百拇医药
    再回到自杀问题上来,对于自杀话题的讨论,为什么不会激发或强化来访者的自杀意念或自杀行

    动呢?

    首先,有关自杀的想法并非什么秘密。自杀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纸、影视和电子游戏中,一个人不可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完全置身于没有自杀想法和自杀做法的真空环境中。

    其次,自杀行动很难真正去实施。如果不是内心有强烈的求死欲望,仅凭咨询师对于自杀话题的讨论,不可能诱使来访者作出自我毁灭的决定。

    在充满尊重、理解和接纳的咨访关系中,在安全、温馨而保密的心理咨询室内,开诚布公地谈论有关自杀的话题,并非什么平地惊雷的事情。事实是,咨询师对于自杀想法所持的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常常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平台,打破他们长久以来不得不对自杀所保持的缄默,释放内在的心理张力,减轻由于把持秘密所带来的紧张焦虑感,从而降低对自杀行动的执行力。
, 百拇医药
    同时,咨询师抱着客观而理性的态度对自杀话题进行询问时,可以给来访者这样的暗示:“救命”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口头词语,我并非古怪或不正常的人,别人在某个时刻,也可能同我一样,拥有相似的想法、感受或痛苦。如此,自杀的意图不再是一个需要隐瞒的罪恶,而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打破了谈论自杀的禁忌,意识到自杀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时,就像突然捅破了原本鼓胀的自杀意念的肥皂泡般,所有积蓄已久的心灵张力,隐匿秘密的内心煎熬,忐忑不定的紧张焦虑情绪,此刻,都伴随着开诚布公的探讨而变得没有任何压力可言,一切都变得正常、坦率和轻松起来。

    当问及有关自杀的问题时,咨询师直接而具体的表述如“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等,让来访者能确切地明白咨询师正在谈论生死,并传递出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信息——“与我一起谈论自杀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短期来看,这一信息所隐含的保证可以释放来访者所承受的保守秘密的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增进安全感。长远来看,这个简单的行为,可以将一个具有潜在自杀危险的来访者拉回到求助者的行列。如果这个来访者再度陷入严重的自杀想法时,他/她或许会想起,曾经有一个地方,可以分享自己这个“可怕”的秘密,这种回忆很可能就此挽救一条生命。

    如此看来,在课堂上公开、坦率、理性地传授有关自杀的预防知识,展现给学生的是坦然直面的积极心态,更是解除戒备、释怀疑虑、寻求帮助的行动方向。

    打破讨论自杀的禁忌,是有效预防自杀的第一步。

    (作者单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州,5108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王凤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