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3128496
上海市闵行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5日 陈滢 贾永春
第1页

    参见附件。

     教学设计案例:

    提供一线教师经过反复教学实践修正后的教学设计,为使用手册的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案例,依据学校和班级自身的需求个性化地使用。其中的资源链接为教师提供相应主题的其他可选择的绘本,可以依据这些链接进行自主的教学设计。体现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同时既尊重原著,又拓展其应用的功能。

    手册选题慎重,经多方考虑,运用科学的手段、客观的分析,从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需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以生命教育版块为例:

    (1)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死亡认知从九岁开始建立。存在主义心理学对于死亡焦虑的研究和咨询案例表明,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构成很多成人的心理问题。如何在学校心理课堂上通过绘本故事的讲述、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引导,平静地、客观地、正面地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教育工作者的

    责任。

    (2)调研分析

    经过前期访谈选取8所学校220名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生命认知的现状分析。

    ①学生接受的关于死亡的信息

    问题1:在你身边是否发生过死亡事件?

    问题2:死亡的人是你什么人?

    分析:在220名学生中身边发生过死亡事件的有121人(55%),没有经历过死亡事件的有99人,可见,至少有一半学生身边发生过死亡事件,且死亡事件平均发生在近3.08年左右。在121名经历过死亡事件的人中有113人是亲人逝去,5人是朋友逝去,3人没有报告去世的人。在报告了去世者的比例中,亲人占93.4%,朋友仅占4.2%。可见,学生身边发生的死亡事件多为亲人去世。

    问题3:通过媒体了解到一些死亡事件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分析: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了解到一些死亡事件时,有33人(15%)会感觉到害怕,产生焦虑情绪;有65人(29.5%)对发生的死亡事件感到伤心难过;有40人(18.2%)对死亡者及其家属表示了同情;有30人(13.6%)看到死亡事件后会警示自己,珍惜生命;有23人(10.5%)为逝者感到遗憾;有9人表示死亡有时候是无法避免的,能坦然接受死亡事件;有11人(5%)觉得与自己无关,没有感受,无所谓。

    问题4:是否在网络游戏角色中体验过“死亡”的

    经验。

    分析:在网络游戏的角色中体验过“死亡”的经历有124人,占57.4%;没有体验过的有89人,占41.2%;不知道的有3人,占1.2%。

    ②死亡带来的负面情绪

    问题5:经历死亡事件时的感受。

    分析:121个经历过死亡事件的人中,沉重悲痛的有45人,占37%;伤心难过的有43人,占36%;产生了焦虑、紧张和害怕的情绪体验的有4人,占3.3%;对逝者感到不舍的有6人,占5%;感觉有点惊讶的有2人,占1.7%;比较平静或者觉得死亡事件对于自己来说没什么的有7人,占5.8%;忘记了当时的感受的有5人,占4.1%。

    问题6:现在想起这件事的感受如何?

    分析:在121个经历过死亡事件的人中,现在想起这件事仍然感觉很伤心痛苦的有56人,占46.3%;感觉非常焦虑,害怕死亡事件再次发生的有9人,占7.4%;还有一点点伤心的有15人,占12.4%;常常想念逝者的有8人,占6.6%;仍然觉得遗憾的有5人,占4.1%;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感受,觉得现在没什么了的有2人,占1.7%;感到已经获得了平静的有16人,占13.2%;另有10人没有报告现在的感受,占8.3%。从数据看,至今仍有46.3%的人感觉非常伤心、痛苦,可见部分学生至今仍无法摆脱死亡事件带给自己的影响。

    ③接触死亡事件时的负性情绪调节方法

    问题7:你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这种心情?

    分析:在121个经历过死亡事件的人中,有12人没有采用任何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占9.9%;有3人是采用看逝者照片等方式来表达思念的,占2.5%;有25人是通过自我安慰来调节心情的,占20.7%;也有3个人报告通过与家人或朋友聊天来获得安慰,即寻求社会支持来调节的,占2.5%;有21人选择不提、不想等方式压抑负性情绪或回避死亡事件,占17.4%;有7人是通过哭泣、喊叫等方式发泄情绪,占5.8%;而更多的人会选择听音乐、运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占32.2%。可见,学生自己已经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但也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事件,有17.4%的人选择了压抑和回避。另有11人没填写如何调节,不知这部分人是否因不知如何调节而没写,值得关注。

    通过大量学生访谈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学生都经历过身边亲友或者宠物的离世,或者是新闻媒体中看到关于死亡的事件,甚至在网络游戏中接触到虚拟死亡,这些事件都触发了学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和困惑。与这种现象相矛盾的是,在中国“重生讳死”的文化背景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将死亡作为禁忌话题。过度的避讳反而使学生对死亡产生了神秘感和好奇心,这种好奇反而驱使他们去探求与“生命”相关的问题的解答,这给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带来很大隐患。近几年新闻中时有报道小学生因为媒体的宣传或者网络游戏中对于死亡的误解出现意外死亡的事件。对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3)分层设计

    按照植物、动物、同伴的生命主题进行渐进式分层教育,先理解万物生命都是有限的,进而引申到人,从而启发学生“向死而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度过积极美好的人生,留下生命的足迹和意义。在涉及人的主题,充分挖掘绘本的内在心理元素,如哀伤辅导技巧,结合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时的心理援助技术,作为学校发生意外事件时的备用辅导材料。

    调研分析和教学设计及实施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手册和教师、学生需求的契合度。比如,《小鲁的池塘》的教学设计适合学校出现学生意外伤亡事件后进行班级哀伤辅导时使用,不作为常规教学部分。

    三、关于手册的进一步思考

    (一)闵行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配套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材的开放性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区域内对于教材有使用需求的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手册信息,观摩示范教学视频,增强互动交流,不断为手册更新应用性生成资源。

    (二)小学绘本心理小组发展性读书治疗的尝试

    《小学心理绘本创意教学手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被定位为普适性读本,除此之外,计划启动依托绘本的个别化发展性辅导“小组发展性读书治疗项目”。针对小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小组辅导的单元内容。人际交往欠缺主动性的,不敢表达自己的学生,招募进入“人际交往绘本阅读小组”;对于需要情绪有效管理的学生,招募进入“情绪管理绘本阅读小组”。

    (二)区域鼓励师生自主创作绘本

    开发区域资源,注重原创绘本素材的积累。挖掘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再奉献给孩子。不让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艰涩理论、科研数据和经验总结上,而是落地生根,在绘本心理健康教育上力求创建有闵行特色的

    资源。

    手册在一年的编写过程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区域很多小学的大力支持。但手册难免存在诸多不足,希望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研讨,不断修正,臻于完善。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