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活动课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2)
由此看来,我们对心育活动课的“开场”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心育活动课初始阶段应该有一个计划好的开始活动,这个活动要能打破“开局”时常有的沉寂状态,激活团体氛围,集中团体成员的注意力,避免团体起步阶段的犹豫和不自在,以利于后一阶段过渡到相关的辅导主题,并引入讨论和分享。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教师就得运用许多快速变化的活动,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激活他们的参与动机。如果缺少这样一个阶段,过于迅速地进入团体转换阶段或工作阶段,则可能造成团体成员的不适感,导致团体动力僵滞,那么将很难带领团体达到预定的目标。正如雅各布斯再三告诫我们的那样:“一些领导者未能计划有趣的热身阶段,这是错误的”,“计划持续过久的热身或介绍活动,也是一个常犯的错误”。他还特别强调,在“教育团体中,领导者常常会提供一些信息,虽然成员们可能会相互作用,但这并非是最重要的动力。在这类团体中,如果领导者没有完备的计划,效率可能比其他团体更差”。所以,“确保开端是有效的,且不会拖长到令成员们厌烦,这点非常重要”。
, 百拇医药
2.心育活动课初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融合以及认同”,建立一个安全和接纳的环境。因为团体活力的根基在于“信任”。辅导教师的投入程度、人格魅力、心理专业水平以及收放自如的组织能力会对团体的“开局氛围”产生影响。而教师能否在开局之初就成功地建立起团体内基本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主要取决于他为这节课所做的准备工作如何。这就是欧文·亚隆所说的“初期有必要运用一系列的策略来增进凝聚力”。
3.如果在心育活动课上“起”的阶段是有效的,学生们就能够在心灵上相互靠拢、互动,被团体所吸引,这样一个相互信任的氛围和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团体发展下去的前提条件。即使是一些团体凝聚力比较高的班级,团体内的信任度和舒适度可能都已经比较高,这样的班级在上课的初始阶段也同样需要通过热身活动来启动团体动力(即“破冰”),只是所耗费的时间会略少一些,一般在3~5分钟内就可以基本完成。但有的教师在“起”的阶段耗费过多的时间,那就很可能带来团体结构上的失衡,甚至导致相反的效果。
4.团体结构与团体历程在心育活动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团体结构是指在某个时间段里组成元素的分配状况,它包括一系列预设的或现场生成的元素以及紧凑的时间安排。每个单元结构里,组成元素都是互动性的,团体的历程就是这些结构元素互动的产物。
, 百拇医药
5.许多辅导教师在过去接受的大多是团体咨询的训练。而在团体咨询中,因为关注的重点在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所以活动较少,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活动做到底。而且,团体咨询常用的游戏数量确实是有限的,这就难免会让一些教师产生“资源枯竭”的感受。其实,“开场”的热身活动不等于游戏活动。笔者在多年前就说过: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条出人意外的新闻,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部来自学生生活场景的DV,一支拨动心弦的乐曲,一串发人深省的数字,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一段诙谐风趣的动漫,一出自编自演的小品,当然还包括一个经典的游戏……都可以成为团体热身阶段的重要素材,只要它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心灵、思绪、情感、注意力及焦点,并引导学生走向今天这一堂心理辅导课的主题。
三、对“非结构化”的误解常常在于“收尾”
笔者曾经听过一些心理教师的课,发现他们受社会性成人团体培训(如EAP)的影响很深。社会性成人团体训练一般以2~3个小时或2~3天为一个活动单元,团体进程的节奏比较缓慢,但相应地,成员的分享和体验程度也就比较深入。很多心理教师就是因为参与了这种体验性的成人团体训练,才获得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成长感悟,因此会很自然地想在心育活动课上复制这样一种团体的运作模式。而一般说来,中程或长程的团体辅导,对结构化程度的要求往往比较宽松,甚至可以是“非结构化”的。
, 百拇医药
但是,如果把中长程团体训练的运作模式放到心育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内容与时间的冲突。也就是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范围内,如果不精打细算地分配每一个内容所需的时间,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结果。我在本地区听过的一些心育活动课就曾碰到“铃声一响,戛然而止”的情况,辅导教师只好说“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个星期我们再来继续这个话题”。可以想象,辅导过程的这种不确定、不可控感,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全面理解和感受辅导主题或辅导内容的缺失感,一堂心育活动课好像被“腰斩”了一般。
因此,对于心育活动课的“收尾”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团体进行到最后阶段,我们应该要让学生产生一种结束的感觉,对团体训练目标和辅导体验的评估也将在这个阶段进行。因此,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并设计适当团体动力强度的结束活动。结束活动常常包括对所涉及内容的总结,有时还包括对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和作出反应。
2.认真设计课外拓展性作业。这种活动性作业的目的就是要制造一个机会,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运用在团体中所学到的东西。因为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时,并非处在教师监督之下,所以学生有机会靠自己来尝试各种行为,以内化在课上获得的感受。总之,课外活动作业是心育活动课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 百拇医药
3.对于某些辅导主题,结束阶段将是一个情绪性的体验;而对于另一些辅导主题,结束仅仅意味着团体已经完成了计划。结束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团体的类型、过程的长度以及团体的发展。
四、“入格”是基础,“合格”是方向,“破格”是境界
台湾学者夏林清指出,日常生活中,多数的大团体是采取结构化的方式在运作的。笔者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在短期团体辅导中,结构化可能是极有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团体成员聚焦于一节课的辅导主题,推动团体成员更快进入任务中。同时,结构化会给全体成员带来一种维持秩序和正确方向的安全感。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这种安全感一旦形成,团体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当然,在具体运用时仍要把握适度的分寸,过多结构化或过少结构化都会与辅导效果成负相关。, 百拇医药(钟志农)
1.心育活动课初始阶段应该有一个计划好的开始活动,这个活动要能打破“开局”时常有的沉寂状态,激活团体氛围,集中团体成员的注意力,避免团体起步阶段的犹豫和不自在,以利于后一阶段过渡到相关的辅导主题,并引入讨论和分享。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教师就得运用许多快速变化的活动,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激活他们的参与动机。如果缺少这样一个阶段,过于迅速地进入团体转换阶段或工作阶段,则可能造成团体成员的不适感,导致团体动力僵滞,那么将很难带领团体达到预定的目标。正如雅各布斯再三告诫我们的那样:“一些领导者未能计划有趣的热身阶段,这是错误的”,“计划持续过久的热身或介绍活动,也是一个常犯的错误”。他还特别强调,在“教育团体中,领导者常常会提供一些信息,虽然成员们可能会相互作用,但这并非是最重要的动力。在这类团体中,如果领导者没有完备的计划,效率可能比其他团体更差”。所以,“确保开端是有效的,且不会拖长到令成员们厌烦,这点非常重要”。
, 百拇医药
2.心育活动课初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融合以及认同”,建立一个安全和接纳的环境。因为团体活力的根基在于“信任”。辅导教师的投入程度、人格魅力、心理专业水平以及收放自如的组织能力会对团体的“开局氛围”产生影响。而教师能否在开局之初就成功地建立起团体内基本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主要取决于他为这节课所做的准备工作如何。这就是欧文·亚隆所说的“初期有必要运用一系列的策略来增进凝聚力”。
3.如果在心育活动课上“起”的阶段是有效的,学生们就能够在心灵上相互靠拢、互动,被团体所吸引,这样一个相互信任的氛围和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团体发展下去的前提条件。即使是一些团体凝聚力比较高的班级,团体内的信任度和舒适度可能都已经比较高,这样的班级在上课的初始阶段也同样需要通过热身活动来启动团体动力(即“破冰”),只是所耗费的时间会略少一些,一般在3~5分钟内就可以基本完成。但有的教师在“起”的阶段耗费过多的时间,那就很可能带来团体结构上的失衡,甚至导致相反的效果。
4.团体结构与团体历程在心育活动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团体结构是指在某个时间段里组成元素的分配状况,它包括一系列预设的或现场生成的元素以及紧凑的时间安排。每个单元结构里,组成元素都是互动性的,团体的历程就是这些结构元素互动的产物。
, 百拇医药
5.许多辅导教师在过去接受的大多是团体咨询的训练。而在团体咨询中,因为关注的重点在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所以活动较少,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活动做到底。而且,团体咨询常用的游戏数量确实是有限的,这就难免会让一些教师产生“资源枯竭”的感受。其实,“开场”的热身活动不等于游戏活动。笔者在多年前就说过: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条出人意外的新闻,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部来自学生生活场景的DV,一支拨动心弦的乐曲,一串发人深省的数字,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一段诙谐风趣的动漫,一出自编自演的小品,当然还包括一个经典的游戏……都可以成为团体热身阶段的重要素材,只要它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心灵、思绪、情感、注意力及焦点,并引导学生走向今天这一堂心理辅导课的主题。
三、对“非结构化”的误解常常在于“收尾”
笔者曾经听过一些心理教师的课,发现他们受社会性成人团体培训(如EAP)的影响很深。社会性成人团体训练一般以2~3个小时或2~3天为一个活动单元,团体进程的节奏比较缓慢,但相应地,成员的分享和体验程度也就比较深入。很多心理教师就是因为参与了这种体验性的成人团体训练,才获得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成长感悟,因此会很自然地想在心育活动课上复制这样一种团体的运作模式。而一般说来,中程或长程的团体辅导,对结构化程度的要求往往比较宽松,甚至可以是“非结构化”的。
, 百拇医药
但是,如果把中长程团体训练的运作模式放到心育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内容与时间的冲突。也就是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范围内,如果不精打细算地分配每一个内容所需的时间,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结果。我在本地区听过的一些心育活动课就曾碰到“铃声一响,戛然而止”的情况,辅导教师只好说“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个星期我们再来继续这个话题”。可以想象,辅导过程的这种不确定、不可控感,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全面理解和感受辅导主题或辅导内容的缺失感,一堂心育活动课好像被“腰斩”了一般。
因此,对于心育活动课的“收尾”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团体进行到最后阶段,我们应该要让学生产生一种结束的感觉,对团体训练目标和辅导体验的评估也将在这个阶段进行。因此,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并设计适当团体动力强度的结束活动。结束活动常常包括对所涉及内容的总结,有时还包括对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和作出反应。
2.认真设计课外拓展性作业。这种活动性作业的目的就是要制造一个机会,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运用在团体中所学到的东西。因为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时,并非处在教师监督之下,所以学生有机会靠自己来尝试各种行为,以内化在课上获得的感受。总之,课外活动作业是心育活动课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 百拇医药
3.对于某些辅导主题,结束阶段将是一个情绪性的体验;而对于另一些辅导主题,结束仅仅意味着团体已经完成了计划。结束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团体的类型、过程的长度以及团体的发展。
四、“入格”是基础,“合格”是方向,“破格”是境界
台湾学者夏林清指出,日常生活中,多数的大团体是采取结构化的方式在运作的。笔者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在短期团体辅导中,结构化可能是极有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团体成员聚焦于一节课的辅导主题,推动团体成员更快进入任务中。同时,结构化会给全体成员带来一种维持秩序和正确方向的安全感。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这种安全感一旦形成,团体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当然,在具体运用时仍要把握适度的分寸,过多结构化或过少结构化都会与辅导效果成负相关。, 百拇医药(钟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