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16期
编号:13126332
不害怕的课堂(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16期
     〔关键词〕安全感;课堂氛围;学生心理;教师角色;教学对话

    课堂安全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教育话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像是被隔离的沉默的羔羊,课堂上话不多,也鲜有表现出丰富的情绪,所以显得十分拘谨、小心翼翼。然而一旦回到熟悉的课外环境,这部分学生就会突然变得活跃起来,像变了个人一样。这样看来,我们就不能将这种非正常现象完全归咎于学生自身的性格问题了。对学生而言,课堂能否给他们提供一种心理安全感是不是很重要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

    问题。

    安全感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和对特定环境的心理感受及情感体验,《心理学词典》将安全感解释为:“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人对安全的需要被划分在第二个层次。具体来说,安全感主要表现为人们要求获得保护、尊重、不受攻击、内心安定、环境自由、消除恐惧感和焦虑感等。从安全感的分类来看,具体可以包括财物的安全感、人身的安全感、情感的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安全感、环境的安全感,等等。
, 百拇医药
    课堂安全感,是学生在课堂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课堂上人际关系的融洽、对科任教师的接纳、课堂上的恐惧和焦虑的消除、稳定的内心情绪、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对课堂秩序的维护等。在课堂这一特殊的环境当中,氛围或严肃或活泼,学生的心理变化也非常微妙、捉摸不定。所以学生的课堂安全感也是较为复杂的一种,并且常常被一线教师所忽视。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现学生的安全感缺失,并在深入了解学生、分析缺乏安全感原因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关于建构不害怕的课堂的建议。

    一、学生缺乏安全感的课堂表现

    1.矛盾的心理状态

    安全感较低的学生,其内心通常处于反复纠结的状态:可能在表面上看起来镇定自若、毫无压力地融入了整个教学环境,实则被各种情绪冲击着内心——犹豫、焦虑、痛苦等。他们为此非常苦闷,感觉整个课堂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约束、监控着他们的行为,让他们难以舒展开来。他们顾虑重重,一方面通过不断地自我心理暗示,警告自己要在课堂上变得主动些,必须要接纳整个课堂教学并参与互动;另一方面又似乎什么都怕:害怕挑战教师的话语霸权及知识权威,害怕因为表述不清、答案错误而再也不敢发言,害怕打破相对“安全”的状态,害怕“一石激起千层浪”,害怕改变……他们也许曾在内心勾画过“润泽的教室”的蓝图,但当身处其中时却又保持着高度警觉,在纠结与不安中裹足不前,始终没有迈出打破沉默的那一步。
, 百拇医药
    2.自我保护的惯常行为

    安全感较低的学生,会否定自身能力和价值,习惯于在课堂中“自我保护”。一旦课堂气氛改变,他们就会感到坐立不安,觉得自己的相对安全地位受到了威胁。比如,当这类学生发现自己应对不了教师突发的课堂追问时,他们会匆忙拿起自己的“秘密武器”,想方设法将自己“包裹”起来,避免自己受到关注。具体表现如:回避课堂发言、掩饰情绪、不愿参加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疏远科任教师和课堂教学,甚至产生逃课、厌学心理等。他们会认为只有熟悉的事物才是可以控制的、安全的,所以恨不能逃离教师的追问,逃离陌生而紧张的课堂环境,似乎只有听到下课的铃声时,才能让他们长舒一口气。

    3.交往场域中的被边缘化

    由于害怕心理的存在、回避性的应激反应反复出现,安全感缺乏的学生逐渐被熟悉的课堂所“边缘化”了。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一般存在困难并表现出厌学情绪,时常会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正式的班级体制或班级文化圈之外,“在课堂活动中人微言轻,他们既不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合作,也没有外显的反抗行为”。在与同班同学的合作学习中,他们可能成为被忽略、被遗忘的一员;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更加关注表现积极而优秀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表现不再抱有较高的期待。
, http://www.100md.com
    4.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

    习得性无助现象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于1967年在研究动物(电击狗实验)时提出的一种现象,指的是人在经历某种失败后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动机、认知以及行为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可以如此解释。学生一旦在课程学习的某个环节中经历失败,没有获得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则会感觉自己进步不大,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进而可能会将之归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也可能变得不积极,不愿意进取、努力。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一种课堂整体氛围下的不由自主和随大流,学生试图在自我放逐中获取“自由”。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分析

    1.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又称为社交焦虑障碍。由于现代信息科技发达、沟通方式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交往范围局限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时尚节目、追星热潮中,对手机、电视、网络等依赖感渐强,却与学校课堂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就容易产生在社交方面的恐惧心理。有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下有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害怕接触生人,不容易很快地建立起信任感。置于公众视野中时,会觉得难堪、畏缩不前,自卑心理作祟。

    社交恐惧也是学生缺乏课堂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原因。课堂之于学生,就像是一个微型社会,安全感缺乏的学生在其中还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可以随意发表自己观点的“人”。社交恐惧症在小升初、初升高、升入大学等步入“转折期”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面对的是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班级和学习任务——也就是新的社交圈子,难免会产生陌生感,学生在课堂上一时还不能彻底放开。我们认为:学生课堂上的恐惧、回避等不良表现可能与其个性弱点、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有关。比如当看到或听到其他同学在课堂上陷入窘境,因表现受挫而受到嘲笑时,一些学生就会联想相关情境来预测自己的状况,于是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从而引发课堂恐惧感。, 百拇医药(李杏?谢先成)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