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4年第17期
编号:13126160
促进小学生行为趋善的“内疚教育法”(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第17期
     四、“内疚教育”的运用

    纵观孩子教育养成重要的六年,如何运用好“内疚”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在教学中运用“内疚疗法”,需要教师拥有三心:一颗敏感的心、一颗宽容的心和一颗正直的心。敏感的心同理学生的情感,宽容的心接纳学生的错误,正直的心树立道德的标杆。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拥有层次不一的内疚认知水平及应对方式,因此教师也应采取不同的“启发内疚手段”。低年级学生的情境因素引发内疚所占比例较大,可以采用“情境诱发”,例如,在班队会、心理、品德课中多呈现事实的案例与规矩,引导孩子虚拟体验违规之后的感觉,避免日后违规行为的出现。高年级学生情境压力引发的内疚逐渐转变为自我准则引发的内疚,可以采用“经验诱发”,丰满其内心准则。对其的运用有五个注意点,具体如下。

    (一)适用对象

    班主任、心理教师、品社教师在行为引导和品德塑造时可以运用内疚教育。如感恩教育,可以展示父母不曾道出的辛苦,对比学生的付出,使其感动、自责,进而努力学习,爱家为家。
, 百拇医药
    如若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和引导学生,面对自卑、内向的孩子应慎用此法,以防其沉浸于自我谴责中。比如,内向的小女孩牙牙三天没有完成语文作业,苏老师一怒之下,说:“牙牙,你成绩那么差,还不完成作业,不学习对得起那么辛苦工作的父母吗?”牙牙沉默了,回到家里也不说话,到了第二天,她觉得自己没资格上学,怎么也不愿走进校门。教师的谴责让孩子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对自我产生质疑,这是相当不好的影响。

    (二)选择场合

    个别“内疚教育”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因为学生都有自我防御机制,选错场合的“内疚教育”会转变成“冷言酸语”,让学生感到羞耻,可能造成学生产生退缩、反抗等行为,不利于教育的进行,反倒变成学生成长的阻碍。

    集体性内疚教育,则应该在事件之后趁热打铁,如事例1所示,张老师就事论事,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内疚,为班级的荣誉努力,此时,内疚无疑成为全班团结的绳索,促使学生共同前进。
, 百拇医药
    (三)控制力度

    内疚时,自我由于与某事物相联系而受到负性评价,容易误导学生产生“我是不好的”的想法。要知道,内疚关注的是行为——“我做错事了”。它本身并不是评价的焦点,所做的事或未做的事才是负性评价的中心目标。因此,在进行“内疚教育”时要注意张弛有度,防止超过学生接受水平的内疚感,避免造成学生的自我谴责和被动攻击。

    (四)使用频率

    内疚感作为一种消极情绪,虽然有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多用。例如,有些家长总喜欢用贫苦孩子的例子来教育孩子知足、懂事,最开始接收这些信息时,学生总能立刻通过对比明白自己拥有的幸福;但若是家长一再重复这样的例子,诉说贫苦孩子的辛苦与努力,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受阈值,麻木之后渐而产生厌烦感,使学生在面对重复情景的教育时觉得苦闷、排斥,这样教育便成了隔了好多夜的饭菜,变了滋味。

    适当的内疚感所促使的行为或许可以使过失有所补偿,但持续的内疚感并不能给人际关系带来实质的好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相处才是健康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内疚教育”的时候,切记不可多不可繁。
, 百拇医药
    (五)消除错误经验

    教师要引导孩子消除不良内疚心理、摆脱错误的早期经验。例如,有人因小时候不助人而为人所厌,长大之后只要不助人就会感到内疚,不懂得拒绝,反令自己很辛苦。又如,有些父母常常说“你不这样就没良心、对不起我”,最后导致孩子只要做违背父母意愿的行为,内心就会自我谴责;表面上父母赢了,其结果是整个家庭输了,更大的输家是这个成年后还没有找到真正自我的孩子。

    五、总结

    本文从“内疚”的内涵引入,阐述“内疚教育”的由来,及其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这种结合相应内容并通过适当方式引发学生的内疚感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没有外在强化或外在控制的情况下,自觉地从道德自我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关系结构,达到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准则的内化和道德行为的自律的目的。

    在撰写论文的同时,通过文献的查找、阅读,提高了我对于内疚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等多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讨论中,我也找到了许多关于“内疚教育”的案例,受益匪浅。当然,教育方法繁多,需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内疚教育”好用,但仍要注意场合、力度和使用频率。相较于恐惧、快乐、感恩等情绪情感的研究,关于小学生的内疚发展及运用的研究仍旧很少,这是我将继续努力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新源小学,厦门,361022)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苏淑玲)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