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119744
同理心理对学生分享行为发展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6期
     〔摘要〕分享是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积极行为,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行为。现今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分享行为十分必要。作为“换位思考”的同理心理因其与分享行为的起始点——“共情”相同,故其的培养过程必定与学生分享行为的发展同比提升。笔者在探究出学生分享行为发展的两大特点后,结合日常教育实践,提出三味体悟完成分享行为的树立意识、增强能力、感受快乐,继而使学生的分享行为由形成到稳定,由主动的意识到自觉的无意识。

    〔关键词〕同理心理;分享行为;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6-0007-04

    一、三步推陈出观点

    个体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自出生后要学习语言,接受知识经验,内化社会道德标准等,从而把自己变为一个“社会人”。在人的各种社会性行为中,利他行为是衡量个体社会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其是一种主动帮助他人或有利于他人的行为。而分享行为则是利他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被赋予很高的社会价值,因为它是合作、帮助、谦让、抚慰等各种利他行为的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当学生能主动提出对双方有利的建议,并付诸行动时,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为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因此,学生欲立足于群体之中,首先需消退“自我中心”,学会“与人分享”。
, 百拇医药
    现在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已发展为核心化、小型化。虽其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有利于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加之长辈的迁就与忍让等不良的教养态度,造成儿童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而不知道他人观点的存在与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考虑问题。这使得儿童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不善于体会他人的思想情感,体验不到分享带来的快乐。此外,这一学龄期的儿童正处于身体、才智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他们的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好奇心、求知欲也日益增强,他们对新鲜事物很敏感,而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级阶段,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判断是非。因此,在校园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分享行为应当成为教育任务的重点。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体现。换句话说,心理和行为始终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因为个体的任何行为均由其思想或欲望所决定。而同理心理是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心理。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思考。而分享行为则正是一种自觉自愿与他人共同享受、使用、行使的外显表现。由此,“同理心理”的培养必会对学生分享行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 百拇医药
    二、三角互证论特点

    分享是指通过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而使他人获益,在群体生活中以一种亲社会性的行为为表现形式,缺少可控性,但仍可根据日常观察记录、调查汇总及游戏实验进行三角互证。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同伴关系、认知发展水平、榜样学习经验、环境、分享物的性质等,同时,分享行为也会因为各种教育干预发生变化。分享行为的发展总体上有如下两大特点。

    (一)自主与交互相协调

    分享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否强烈,而正是这种主体间真正拥有的“自主性”,即主动建构与自我生成,才会让分享洋溢着追求愉悦的乐趣,充满了生命的自然性。同时,分享行为的进行必然会在双方之间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激发思索……从而使分享的内容“增值”,使之更趋于丰富和深刻,继而极大地提高分享行为的内在价值。

, 百拇医药     (二)原生与变化相结合

    分享作为一种广义的人际交往行为,遍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学生之间的分享行为则有着强烈的原生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分享动机也有所不同。学生年龄越小,其分享行为越趋于个人功利性;在通过日常情景讨论、生活实践演练后则以遵守规则和尊重利他为出发点;当学生形成自我思想后,其行为表现就呈现出分化的趋势。再以学生之间最常见的四项分享对象进行差异比较,又可清晰发现低年级学生偏向直观的游戏分享和物品分享,中高年级学生则侧重学习与心理分享,并且心理分享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显著,其中女生尤为突出。

    三、三味体悟促发展

    行为心理学明确指出,个性心理是指独特而稳定的态度、思想、认知等,为一种独特而稳定的行动模式,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于是要想学生的分享行为得以发展,教师必须借助校园的游戏、活动、学习、生活等实践,帮助其培养完善的“同理心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增加分享行为。
, 百拇医药
    (一)扣问内心,树立分享意识

    分享的起始点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而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学会收听自己的感觉。因此,学生必须学会发掘和体会自我感受,即培养“同理心理”的第一步:提高感觉敏感度。

    游戏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儿童有着游戏的天性。在充满快乐、幻想、自由的游戏中,学生们能真实地做到有趣而动、有情而动、有感而动。游戏中轻松、愉悦的氛围,能使得学生们没有了压力和负担,于是触动就在不知中产生,感悟就在不觉中延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借助学生精神世界中所特有的善于联想的特质,促使其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迸发激情、切实感悟,进而悄然成长。

    例如题为“松鼠搬家”的游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被淘汰的残酷,感受合作的力量。游戏中参与者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随时根据主持人的口令进行变化,如:“松鼠搬家”——“小松鼠”调换到其他的“小木屋”;“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小松鼠”。游戏中主持人可以不断发出口令,大家作出相应变化。在活动一开始安排两只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充当竞争的角色,这样在变化中必然会有新的“小松鼠”被淘汰出来。在活动的同时,教师扮演森林报记者随机采访各位学生。, 百拇医药(沈立)
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