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5年第6期
编号:13119738
学困生成长误区的分析与对策(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6期
     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因人、因时、因势而定。不是不能批评,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批评找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批评要“对事不对人”,而且要注意场合和语气,尽量避免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和自信。

    另外,在批评学生时,教师通常处于一种情绪爆发和发泄的状态,往往忽视了批评除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足以外,还有很重要的另一个功能——让学生从教师的批评中看到成长的途径。哪怕是简单的提示,也一定要让学生看到改变的可能性和机会。表扬更是如此,表扬要适度,更要有针对性。只有对学生良好表现、行为、态度、习惯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才真正能够让学困生在获得满足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强化努力学习的内部动机,改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三、帮助学困生成长的对策

    我们究竟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学困生成长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百拇医药
    (一)改变对学习不良学生的认知

    上面提到,“差生”是学校教师对学习成绩、能力有问题的学生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称谓。我认为使用这个称谓本身就决定了教师无法帮助这样的孩子健康地成长。“差生”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歧视性,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教师观念中的地位就已经有了极大的差别,很容易导致教师对他们特殊对待,而这种负性的特殊化对学生的伤害是极大的。哪怕教师对他们再用心,这个符号性的名字不改变,这些有需求的孩子永远也感受不到教师、同学对他们的尊重,而尊重恰恰是“差生”们最渴望得到的。在学习上的失败已经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而来自外界的尤其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群体(教师、同学、家长)的不尊重有可能将他们仅存的一点希望都抹灭。

    我认为应该用“学困生”这个名词来代替“差生”。这决不是简单的名词更新,“差生”这个词中的“差”是如何得来的?来源就在于比较,学习良好的孩子和学习不良的孩子比较,学习不良的学生永远处于劣势,永远给人以“差”的印象。而“学困生”这个词则是从学生本身出发,没有比较,也就没有特殊的地位和歧视。学习困难更是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能够帮助教师摆正学生的位置,端正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使“学困生”们真正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心,使教师走进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成长成为可能。
, 百拇医药
    (二)用“分层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位置

    学困生的产生来源于教师对学习良好学生和学习不良学生的比较,更进一步讲则是评价标准单一的结果。假设我们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把大排队作为评价手段,那么就像上面提到的,学困生可能永远生活在“好学生”的阴影之下,无法获得其成长需要的尊重和成就感,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学业成就的追求。

    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摆脱这种阴影呢?关键就在于评价标准的层次性,也就是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阶段性学习标准和要求。比如,对于一名年级前10名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出每天背10个单词,每次作业都要全对,每次测验都要保证优秀的标准;对于学困生则可以制定每天背3个单词,每次作业都认真完成,每次大考能够比上次少错一道题的比较低的标准,只要他能够达到要求就算是成功。标准和要求随着学困生对学习兴趣的不断加强、内部学习动机的不断恢复,良好学习习惯的不断养成而逐渐提高,直到达到群体同等水平为止。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帮助学困生梳理总结原因,分析问题,并根据阶段目标的完成程度制定出下一阶段的目标要求。教师切忌急功近利,要从学困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和学习需要出发,与学困生一起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让学困生在与自己的较量中逐渐提升。这样做既能避免过早地将学困生与学习良好学生比较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帮助学困生在跟自己比较逐步提高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自信心来面对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又不会出现只跟自己比较而固步自封,无法得到群体认可的问题。因为随着自身成长目标的不断提高,学困生也有机会达到班级一般的学习水平,从而获得同学、教师的认可,并获得足够的成就感。
, 百拇医药
    (三)认可学生的多元化的发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辅导方式都无法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甚至被怀疑智力有问题。这其实是我们认识上的一种误区。传统意义上人的智能主干就是智力水平,也就是智商,它直接体现的是学业水平。实际上,智力只是智能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决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除了智力之外还有很多的能力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中,因人而异地体现出来,这就是多元智能理论。它的基本核心有八种智能,即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者智能。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或者多个优于他人的智能,学困生也不例外。如果能够认识到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和潜能,教师完全可以帮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发展的可能性,利用对学困生自身优势的树立和培养帮助他们摆脱在学习中“无助”的困境,用学困生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在学业中的不足,创造出属于学困生们自己的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北京市润丰学校,北京,100025)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百拇医药(刘曦)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