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119270
初中分层教学中学生心理偏差的归因与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7期
     〔关键词〕初中;分层教学;心理偏差;归因

    所谓分层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定标准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十分深厚。我国传统教育的先祖——孔子曾经提出“因材施教”,认为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掌握性学习理论,认为运用掌握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而掌握性学习的基本思想,就是“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5%的优等生加90%的中间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能否学习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好坏,而只能决定他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达到对该项内容的掌握。也就是说,学习能力强的学习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某项学习任务的掌握水平,而学习能力稍差的学习者,则要花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以上两种理论都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分层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由于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此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分层教学也将更进一步推进新课改往更深层次发展。

    我校初中部自2004年开始实施分层教学实践研究至今,在从部分分层到深入分层的实践研究中,发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交叉作用,分层班级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偏差。本文对分层实践研究中出现的学生心理偏差进行归因分析,进而寻找心理维护策略,希望使分层教学得以更好发展。

    一、初中分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心理偏差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和中期,我们曾经就学生对于分层教学的心理反应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果显示:约有55%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以下几种心理偏差。

    (一)归属感缺失
, 百拇医药
    在实施分层教学时,由于分层的依据是学生不同学科的不同水平,因此原来的行政班级还是存在的,学生只是在碰到分层学科时才走班上课,而部分没有实施分层教学的学科还是在原来的行政班上课。换句话说,就是每个层次班级的学生都来自各个行政班级,他们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以及班级氛围各不相同。当分层教学更加深入实施的时候,更多的学科加入到了分层教学模式之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科还在维持行政班级的上课模式。到最后,行政班级甚至成了虚设,只是单纯地行使行政传递的功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第三层次需要为社交需要,即感情与归属上的需要,包括人际交往、友谊、为群体和社会所接受和承认等。此种需要体现了人有明确的社会需要和人际关系需要,而初中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在人际关系方面特别注重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团体认同。

    但是由于分层教学上课班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使许多学生,特别是那些注重团体认同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归属感缺失。
, 百拇医药
    (二)焦虑

    分层教学虽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每一位学生带来更加适合和有效的教学,但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焦虑。

    同一认知、能力层次的学生在一个班级内上课,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可比性,使学生的目标更加具体化,竞争也更加明显、激烈,自我压力随之加重。

    分层教学为家长提供了一个更加明朗化的参照,他们会对子女施加压力,要求子女向更高的层次努力。

    社会、家长、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己对各个层次的主观评价,也使得学生对层次班级形成误解,造成压力。

    初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大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外界的各种压力很容易造成部分适应不良学生的过度焦虑。调查显示,焦虑成了分层学生心理偏差中比率最高的一种。
, 百拇医药
    (三)学习策略不当

    在分层之后,部分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手足无措,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有学者认为,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监控)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调节和控制学习的行为,特别是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技能(主要是认知策略)。而如何进行元认知监控,首要的一点就是: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

    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其自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遇到大的变化和挫折的时候难度更大,由此造成了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或调整不当。

    (四)自我效能感低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动机理论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这一说法。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四种功能:(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分层班级内学生的竞争压力大,大部分学生不容易改变自身的学科层次,特别是那些被分到学科较低层次的学生,在多次挫折之后容易感觉到自我效能感低下。如若将失败归因于如能力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时,就可能出现“习得性自弃”的心理现象,还有些学生则在不断的受挫中形成了自卑心理。

    (五)心态不平衡

    原本在同一个行政班级内上课的学生,现在按照一定的层次标准被分到了不同的层次班级内,这势必会使一部分学生心态失去平衡,对自我的认识产生紊乱。因此,这部分学生会坚决反对实施分层教学。

    二、初中分层教学中学生心理偏差的归因分析

    在分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偏差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交叉作用形成的,以下就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一)主观因素

    首先,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自我判断、自我评价上还不是十分客观,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自我层次定位时就容易形成偏差。而有些学生则是为了获得团体、家长、教师的认同,自我定位过高,一旦遭受挫折难以调节,内在动机缺失,进而影响学习效能,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一些学生则可能自信心不足,自我定位过低,找不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http://www.100md.com(李春)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