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788619
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第16期
     第二个转变表现为对学科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的转变。学科渗透式心理教育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处理上有欠缺,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匮乏,学科渗透也难以得到实现。学校需要构建学科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学校领导应以参与式为主导,以更新观念为主要目标,以掌握学科渗透式心理教育的方法为次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科教师的教育能力。

    2.教学效益观的转变

    首先,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传统教学效益观是以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等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整体发展和提升。这种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效益观在我国中小学校里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教学必须转变这种效益观,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 百拇医药
    其次,改变对教师教学保障机制以及实效性的评价。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隐性的教学途径,在对常规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培养机制以及最终依据教学效果对教师的考评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评价,以保障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在学科教师的交流机制中,应加入如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内容、方法、效果等的交流,才能使学科渗透的方法被更广泛地分享和推广。针对考评机制,应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按照不同层次给予不同评价,才能有效激励更多教师参与到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学科教师实现两个“提高”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心理健康保健工作者,其本身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成败的关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创造性的培养为目的。所以,教学应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展个性。二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修养及技能。各科教师必须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感,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不要只习惯于进行思想、道德、能力方面的评价,而应更多地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考察,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自觉、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学科教师本身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言行要具有示范性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认知风格、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具备健康积极的心理,能有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 百拇医药
    2.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合乎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人类智慧的集中表现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价值是内隐的,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乐趣。在开展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不要陷入为渗透而渗透的误区,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固定方法。教学应提倡民主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的教学,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不同的渗透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第二高级中学,苏州,215121)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戴佳玲)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