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775508
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期
     避免失败动机强的孩子往往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会故意提升或者降低自己的志向水平,以免自己遭受打击(如设定一个特别高、自己根本达不到的目标,从而避免失败后打击自己)。教育中,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这类孩子,给予他们成功(感觉好)的体验,设法增强他们追求成功的动机。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应帮助学生制定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增强他们成功的体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2)进行有效的强化。可以采用这样两种表达方式:“你真有水平,你是我们班上最聪明的学生。如果你一直这么努力,你将来一定有出息”;“我真的喜欢这篇作文,特别喜欢你描写初春的那一段,那是需要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感受到的”。这两种强化方式其实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更像是控制性表扬,强调孩子的外部学习动机,且会形成过度理由效应;后者则是欣赏性表扬,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会激发更多的内部学习动机。
, 百拇医药
    (二)学习能力问题

    学习能力,顾名思义,指会学习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不等于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学习方法体现出来,是选择和使用方法的高级心理能力。比如,一个工匠,他有一个装有很多工具的工具箱,那么工具箱或各种工具指的就是学习方法,而学习策略是从各种工具中挑选适合某个项目的工具的能力。

    学习策略比学习方法更为重要。我们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很多班级都会举行“学霸”的学习方法分享会,但为什么很多同学了解了别人的学习方法,却依然学不好?这就是学习策略存在问题。这启示我们,加强对孩子学习策略层面的指导比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更重要,而对孩子而言,自己花费时间、精力去摸索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习的行为问题

    某调查显示,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多表现为讲闲话、搞怪、做小动作;精力不集中、发呆;无精打采、厌学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有很多应对方法:
, 百拇医药
    (1)暗示控制(不惊动他人、不影响学生);

    (2)提问同桌或邻近学生(旁敲侧击来警示);

    (3)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模拟,并让同学们讨论这一现象);

    (4)建立合理的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然而课堂问题行为既包含这些外向性问题行为,还包括内向性问题行为,如焦虑和抑郁。对学生而言,他们更能意识到的不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情绪上表现良好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好的成绩和行为,这启示我们,关注学生的情绪十分重要。

    四、“催眠”工作坊带给我的教育启示

    “催眠”在我心中曾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存在。但是,经过两天工作坊的学习,我知道了催眠其实就是一种暗示,我知道了催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进入的状态。
, 百拇医药
    (一)催眠治疗中的核心理念:资源“利用”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中核心的理念就是资源“利用”。他认为来访者的任何特点,包括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怪癖、症状等都是资源,都是可以加以“利用”,从而为来访者带来改变的。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国外教会一般都会通过卖圣经来筹款。每个销售人员定期会从经理那里取一定数量的《圣经》挨家挨户地卖。经理发现,一位新来的口吃非常严重的销售人员卖得格外好,经理很纳闷,“口吃这么厉害,话都说不清楚,怎么还卖得这么快?”于是,经理询问这位工作人员:“请问你是怎么卖得这么快,我想取取经,好教给别的销售人员。”这位员工回答说:“我……我……我挨……挨……挨家挨户敲门,他……开门,我就说,你是想想想……啊就想买一本,还还还……是想听我念?”

    我深受这个故事的启发:人的任何特点,哪怕是“弱点”“缺点”都可以作为资源为人所用,给人的生存带来便利。我们要相信,世界上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事,弱点、缺点都可以为我所用,变废为宝、反败为胜。
, 百拇医药
    (二)积极暗示——一种巧妙的沟通方式

    在中国,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孩子、教师对学生的沟通,通常是命令式、指导性的,比较直白,容易引起反感、防御。而现代催眠治疗中采用积极暗示的方式,从而让要传达的信息以更易于对方接受的方式传递。

    教育中,更存在这样的暗示,小到教师说的一句话,大到众所周知的“期望效应”。暗示蕴含着巨大能量,当我们想办法将正向、积极的暗示传达给孩子时,好的教育就发生了。我们可以使用积极暗示的言语,告诉孩子,通过什么方法,会达成什么目的。

    在五天论坛和工作坊中,我们的学习内容远远不止这些,我也无法用文字道出我全部的收获和心得。关键在于,经过这五天学习,我有所成长、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是我提高了专业基本功和实操技能,不仅是我收获了一个读懂孩子的全新的积极视角,更是“我”成为一个充满能量的“我”。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去引导更多的孩子获得心灵成长;我也相信,每一个与会的心理学工作者都会拥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会像种子,飘向各地,让这次论坛的学习成果遍地开花,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里渐渐长出茂盛的枝桠。

    【后记】就像前文说的,我无法用短短的一篇文章书写尽本次学习之旅的收获,但自认收获颇丰,于工作、于自身都相当有益。再次特别感谢本次论坛及工作坊主办单位以及各位专家学者。本篇文章算是对我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的一次梳理以及个人感悟,分别来自四位专家的讲座内容(四部分内容分别源自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连榕教授以及中国台湾的蔡仲淮博士),再次向他们表达感谢。

    编辑/王晶晶, 百拇医药(李哲)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