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8期
编号:12834430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8期
     三、建构: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

    基于实践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相关因素的分析让我们跳出了单从自杀意愿来预测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理论框架,得以将目光投射到更广阔的范畴来识别与预防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基于实践的案例研究提醒我们应将注意力聚焦到直接造成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三大要素:遭遇重大事件、缺失的心理支持系统以及心理与性格异常,并从这三大要素入手构建一个更有效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而非紧盯着自杀意念。

    (一)健全心理档案建设和心理委员制度,关注中小学生的重大事件

    1.加强心理档案建设——重大事件的静态识别体系

    在与中小学生自杀相关的三大要素中,最难识别的就是中小学生的重大事件。因为同一事件对于不同的个体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与个体的支持系统以及个体特质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识别个体的重大事件需要进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支持系统与个体特质,建立动静态相结合的识别体系。

    在静态识别体系方面,各中小学校应全面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将心理档案纳入学生的入学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家庭关系(支持系统),以及曾患有的身体与心理疾病(个体特质)。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建议各中小学运用心理检测系统或公益性的心理测试平台推进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时发现家庭关系异常(支持系统)、有严重心理问题或明显性格异常的学生(个体特质)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