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834683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8期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

     〔摘要〕如何有效识别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并预防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但从实践层面来看,识别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理论模式与现实状况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调研与分析中提取影响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三大核心要素(重大事件、支持系统以及个人特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以便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8-0009-05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在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如何有效识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 百拇医药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于2014年8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4]66号)[1],2015年3月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5]24号)[2],要求全省中小学全面建立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体系,根据识别结果建立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库,并对不同程度心理危机的学生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为配合浙江省教育厅全面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工作,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于2015年对全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开展了专项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

    一、缘起:理论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理论研究者主要关注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因果联系,试图了解中小学生的自杀原因,把握中小学生的自杀线索。但实际上,中小学生的自杀原因纷繁复杂,因此从理论上确定中小学生的自杀原因与线索一直存在较大难度。从目前来看,理论界基本认同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与以下两大因素具有直接的相关。
, 百拇医药
    一是抑郁症。相关研究表明,在精神分裂症、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中,抑郁症与个体的自杀行为相关性最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最为强烈[3]。

    二是有自杀未遂经历。有研究表明,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的可能性极大,有25%的重复自杀行为[4]。这些个体的自杀意念非常强烈,应作为重点监控的对象。

    我们发现,以上两大因素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强烈的线索——自杀意念。有研究表明,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约为10:1,而自杀行为与自杀成功的比例也大约是10:1。因此,从理论上看,自杀意念是预测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最明确线索。相关文献也表明,上海、广州等地均有研究者通过中小学生的自杀意念来了解或预测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5,6]。

    基于此,浙江省某地在中小学心理高危学生的排查过程中,使用了“自杀意念量表”(PHQ-9)来筛查心理高危学生,筛查出了两百余名有明显自杀意念或重度度抑郁症的学生,并为这些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干预方案。但令人诧异的是,2015年该地发生的数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中没有一名学生是在此名单之列。
, 百拇医药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向我们传递出两大信号:一是学校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是有一定成效的,有效地防范了一批心理高危学生的自杀行为;二是我们在识别心理高危学生的过程中可能遗漏了一些需重点关注的群体。因此,理论要落地,需向现实寻求答案。这也正是我们尝试从实践层面来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模式的缘由所在。

    二、进程:从案例中提取构建实践模式的要素

    2015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对数起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开展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因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引起的自杀行为只占少数,多数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是遭遇重大事件(如青春期的体相焦虑、人际冲突等)后采取的冲动性行为,并非有明确自杀意念并经过长时间策划与准备的有计划自杀。因此,如果单凭自杀意念来筛查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往往会与现实产生巨大的落差。

    调研发现,在数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中,仅少数因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学生表现出明确的自杀意念并有计划地实施了自杀行为,而在其他的自杀事件中,中小学生的自杀意念可能只是在实施自杀行为前的一瞬间,完全无法通过量表进行测量与评估。因此,实践告诉我们,预测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需进一步扩大视野,了解中小学生自杀行为背后的机制,而非仅仅盯着自杀意念。
, http://www.100md.com
    通过对数起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起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都是遭遇重大事件、缺失支持系统和自身特质三大要素的叠加,如图1所示。

    其一,遭遇重大事件。每一起自杀事件的背后几乎都会有一个重大事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能是对青春期体相的极度焦虑与自卑,也可能是一次剧烈的人际冲突。

    其二,心理支持系统缺失。个体在遭遇重大事件后,是否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与个体是否足够的心理支持系统相关。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这个支持系统的核心就在于个体与家庭、同伴、社会的连接程度。如果学生个体在遭遇重大事件后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系统,那么这个事件极有可能压垮他(她),让个体感到无比的绝望与痛苦,进而采取放弃自己的生命来结束这个巨大的痛苦,如2015年某小学的自杀案例、某初中的自杀案例。

    其三,个体自身特质的问题。调研发现,有些个体尽管有可以利用的支持系统,但由于自身的特质(性格或情绪的异常)原因却无法利用这些支持系统,如2015年某初中的自杀案例,该生的家庭关系并无明显异常,母亲平时也很关心其学习与生活,但对于该生而言,母亲的关心可能只是单向的,该生始终未与母亲建立起有效的联结。或者是由于个体自身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无法利用这些支持系统。又如2015年某高中的自杀案例,这名学生进入高中后就有明显的抑郁症表现,其班主任与家长从高一开始就一直关注和陪伴,但该生在高考前一段时间还是纵身一跳,留下伤心、绝望的班主任与家长。, 百拇医药(庞红卫)
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