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8期
编号:12834668
参与性技术:创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催化剂(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8期
     〔关键词〕参与性技术;课堂氛围;和谐

    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技术、提问技术、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参与性概述和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运用参与性技术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和实践,最终实现咨询目标,促进求助者成长与发展。而新课程改革倡导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若将参与性技术运用到常规的课堂中,能否像个体咨询一样,创建平等互动的和谐氛围,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获得成长?以下的几个课堂实例也许能给我们答案。

    一、提问与倾听技术,尊重个体思想,促进平等交流

    课堂实例一:在一堂关于“价值观探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探索之旅的第一站就遇到了问题:“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M同学的答案是:生命、亲情、友情、爱情、尊严,当必须要舍弃一样的时候,M的选择是“生命”,当下就有同学大笑着说“你连命都没有了,还要其他的干什么?”M赤红着脸不说话,我不免好奇:“哦?看来大家都很诧异M同学怎么第一样就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我想他肯定有自己的理由,M你能具体说说看吗?”M舒了一口气,清晰而坚定地说道:“因为其他四样是我愿意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班里当时就静下来了,我的心里也是一阵波澜,多么美丽的想法!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言论自由,更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课堂交流是几十个有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独立个体的思想碰撞,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其他同学不理解甚至反对的状况,此时维持课堂秩序,保护发言学生的心理安全就尤为重要。教师选择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采取开放式提问和倾听技术,附带情感反应,表达大家诧异的同时也尊重了M同学,让他为自己辩驳,结果看似不合理的答案背后有他最可爱可敬的想法。

    提问技术分开放式和封闭式,开放式提问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为什么”“怎么办”“你的观点是……”,而封闭式提问能缩小讨论范围,获取重点:“是不是”“对不对”。而案例中的情况,使用开放式提问能得到更有效的信息。在使用倾听技术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急于下结论或是转移对方的话题,有些教师的处理方式可能是为了避免尴尬,马上转移:“好,那这位有疑问的同学,你的答案是什么呢?”M同学也许就会感到教师并没有尊重和理解自己的看法,在同伴的戏谑中更是感到扫兴和受挫,长此以往,课堂分享活动就会乏人问津,因为大家都不想遭受别人的奚落。故此,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有“不耻下问”的追问精神和包容接纳的倾听技能,尊重和保护发言人的想法,少做道德和正确性的判断,创设“你说,我听”的良好接纳氛围,学生才会放下心防,真正地与你交流。

    二、鼓励和重复技术,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师生互动

    课堂实例二:在我设计的一个暖身游戏中,请小组同学们想办法,将“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我一样没有用啊”这样一句消极语态的话经过排列组合转换成积极语态,当时我的预设答案是:“没有谁能像我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结果有一个小组得出了其他答案:“没什么不能跟人家比,谁都像我一样有用啊”,当时其他几个组已经停下来了,以为答案只有一个。在第二个班的时候,我特意强调,答案不止一个,大家开动脑筋,看看能有几种排列方法,结果就得出了:“不什么都跟人家比,没谁能像我一样有用啊”“什么都不能跟我比,谁像人家一样没有用啊”“谁都不能跟我比,像人家一样,没有什么用啊”等多种积极语态的句子,每个小组分享的时候,都非常得意自己的答案。

    在课堂辅导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指导语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答案,当案例中的教师强调游戏答案不止一个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敏捷,互动更强,一个组想出来后,另一个组会努力想个不一样的,甚至更好的答案,这种“强调”本身就是一种鼓励行为,再加上小组成员在全班面前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重复后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果被尊重和接纳的同时,也有助于课堂内容的聚焦。所以在创建积极有序的和谐氛围时,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多用“嗯,很好”“说得很清楚,还有要补充的吗”“刚才A小组说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等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更加充满热情地聚焦到要讨论的问题上,也有助于教师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究,获得更多生成内容。

    三、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技术,加强理解,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实例三:在一堂名为“谁偷走了我的时间奶酪”的时间管理课上。

    H同学的分享内容:“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一会儿觉得这个要做,一会儿觉得那个也要做,根本没有时间,很烦,静不下心来去做,事情就更做不好了,所以常有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有做好,更烦。”

    教师整理反馈:“嗯,你的意思是觉得事情很多,时间不够,不知道如何安排,心里很急很烦躁,觉得自己都没有安排好,是这样吗?”

    H同学:“是的。”

    教师:“我想H说的也是我们周围许多同学共有的困惑,那我们今天就来具体看看,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课堂上的对话是短暂的,教师不可能长时间地针对某个学生的问题进行处理,那如何回应学生的个人分享,又让其他同学也体验到分享者的感受,从而营造一种相互接纳和理解的和谐氛围呢?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技术必不可少。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H同学除了时间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之外,还存在着因不能做到合理安排而产生的失望和烦躁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感受是促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活动主体的内部动力,当教师对他分享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梳理并反馈时,H同学会觉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纳,对接下来如何处理这种状况产生期待,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而其他同学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这种情绪,当多数学生的态度和情感都向一个方向凝聚的时候,就会顺势形成阶段性的情绪氛围,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集体的投入更强,学生也由“旁观者”转换成“体验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理解还应包括捕捉学生的情绪,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共鸣,如此才会真正出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和谐状态。, http://www.100md.com(陈秀敏)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