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
编号:12832026
完善支持系统,促进流动青少年的社会融合(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0期
     (三)创新流动青少年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建立畅通有序的流动青少年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流动青少年的社会管理服务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化解社会矛盾。当前因流人口动引起社会基层矛盾,特别是流动青少年的上学、就业以及社会融合等利益诉求等尤为突出。首先,依托心理干预技术,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矛盾,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及方法运用到流动青少年的治理中,构建流动青少年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干预相关机制,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重要载体。其次,突出社区的主体性地位,重构社区流动人口服务治理职能,构建社区层面的属地化治理体系。再次,构建社会治理信息共享体系。加强相关部门之间联系、协查、配合、通报制度,逐步健全部门信息交换机制,提高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水平。最后,创建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惠民服务。加大流动青少年上学、就医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力度,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活动,提升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公平感,促进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
, http://www.100md.com
    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是促进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石。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融合标准是由流动青少年心理层面对城乡生活的对比、城市生活的主观感受和预期等决定。心理层面的融合包含流动青少年的职业适应、居住空间、社会交往、社会参与和社会认同。而心理层面的融合,又能促进流动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增进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社会融合。因此,流动青少年心理层面的融合比经济、社会融合就显得更加紧迫。有针对性的对流动青少年开展心理干预,以稳定推进人口迁移、增强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为立足点,整合不同类型流动青少年的学校(企业)、社区、家庭等心理干预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能有效促进流动青少年在心理上与城市生活的认同和接纳,从而有效促进流动青少年社会融合,稳定推进人口迁移,顺利实现新型城镇化[8]。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
, 百拇医药
    [2]李一可,张潇. 流动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J]. 今日湖北(旬刊),2014,(2):9.

    [3]肖蕊.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1-53

    [4]宋广文,骆风. 城镇化进程中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3):149-154.

    [5]张巧玲,张曼华,来源,等. 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1(8):1 237-1239.

    [6]崔丽娟,丁沁南,程亮.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特点、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10,(16):25-29.

    [7]甘满堂,李振亚. 城市流动人口中“三失”青少年的社会工作干预[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87-92.

    [8]王道阳,姚本先. 加强流动青少年心理干预的政策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5):377-378.

    (作者单位:1.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2.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芜湖 241000)

    编辑/王抒文, http://www.100md.com(王道阳 张孟原)
上一页1 2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青春期保健 > 青少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