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853246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积极心理学

    在本刊第十期第一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中,我们向大家重点介绍了:什么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怎样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家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初步了解和整体感知。接下来,大家可能不禁会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笔者就理一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源。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国传统的“正心”文化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拥有悠久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上一讲提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命名和面世是2007年5月,至今也还不到十个年头。1991年在《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发表的《儿童学习障碍的诱因与诊治》论文,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以关心下一代学习为突破口开始萌芽,至今有二十五个年头。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以“正心”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 百拇医药
    儒家思想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明确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译成现代语言就是“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这也就是当今立德树人必先正其心的最早依据,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早的朴素思想。

    那么,怎样确保心的正确、正面、正向,如何端正心态、矫正不良心思,即如何保持积极心态呢?我们从下面禅师与小和尚的对话故事里看看能体悟到什么。

    有一次,智明禅师召集各品阶的僧众,给他们上大课,宣讲正宗佛法。现场有一位才九岁小和尚,眉清目秀、很有灵气。

    法会结束时,他问禅师:“师父,什么是禅心?”
, 百拇医药
    禅师问:“你现在是什么心啊?”

    小和尚说:“我现在无心。”

    禅师说:“既然你没有心,难道佛就有心吗?”

    小和尚急急求道:“请师傅教我解脱束缚之法。”

    禅师问:“谁束缚着你呢?”

    小和尚说:“没有谁来束缚我。”

    禅师说:“既然没有人来束缚你,这便是解脱。”

    小和尚立即大悟。

    这个小故事虽然是佛教徒之间的对话,却能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即束缚与解脱的工具,皆源自一颗心。正如英国诗人弥尔顿所说“心灵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把天堂变地狱,把地狱变天堂。”
, http://www.100md.com
    “正心”翻译成英语,即西方的“积极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 汉语意思是积极的、正面的,更加可贵的是“正心”不仅包含积极的、正面的心理,而且还有端正、矫正心理之意。这种积极心理思想扩展到中医,就是“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扶正”就是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就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所谓“正盛邪自祛”;“祛邪”也是为了扶正,所谓“邪去正自安”。“固本培元”也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元”和“本”,都是指根本,元神、元气的意思,即基础,“固本培元”即巩固根本、培养元神。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更是奠定了如今西方积极心理学无法比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
, 百拇医药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如下五个方面可以进一步说明。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 。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共生的规律 。当人遵守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的规律时,“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天人合一”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 。
, 百拇医药
    (三)“致中和”的理想境界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做到了“中和”也就使情感(绪)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使身心健康地发育,即“致中和……万物育焉”。可见,“致中和”构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境界的历史基础。

    (四)“性善”主导的人性论思想

    不同的人性论预设形成了人的向善论与向恶论。性善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孟子开创的性善说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揭示了人的向善性,强调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促进个体于人类幸福,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学理的逻辑起点 。, http://www.100md.com(孟万金?官群)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