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12期
编号:12853247
课堂师生沟通“心”论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2期
     〔关键词〕课堂;师生沟通;提问

    在心理辅导课上,为更形象地向学生阐述沟通的最佳模式,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活动。

    1.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纸。

    2.我发出如下指令:

    “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问问题。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

    完成这一步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睁开眼睛,看见手中被撕过的纸各不相同,简直可以用五花八门、形态万千来描述,他们显然很惊讶,一个个左顾右盼、吵吵嚷嚷,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我问大家:“我的口令对你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致的,按理说撕纸的效果也应该一致,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马上有学生说:“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初始状态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 http://www.100md.com
    “老师,因为你不许我们问问题才这样的。”有学生突然喊道。

    “对,是这样的!”许多学生附和道。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除了上述理由外,不许他们提问是“罪魁祸首”。

    “那好,我们再试一次。”我说。这次我请一位学生上来,重复上述的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学生们可以问问题。结束之后,学生们有点疑惑了,因为他们发现:允许自己问问题了,折纸的差异依然存在。这出乎他们的预料。孩子们有点垂头丧气,疑惑不解。

    我趁热打铁,继续提问:“为什么按你们的要求,允许大家问问题了还会有不同呢?”大家顿时陷入思考,教室里异常安静。过了一会,有学生说:“大家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我们闭着眼睛。”“没错!没错!” 学生们又兴奋了……

    事实上,人们在平时的沟通过程中,经常使用单向沟通方式,听者总是见仁见智,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执行,结果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同时,这种沟通方式下听者没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不能产生平等和参与感,不利于增加接收者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不利于双方建立感情。但如果使用双向沟通,结果会怎样呢?接受者理解信息和发送信息者意图的准确程度大大提高,所以差异明显减少。虽然差异减少但依然存在,反而增加了沟通过程的复杂性。
, http://www.100md.com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我们知道了任何沟通的形式及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它与沟通者双方的彼此了解程度和沟通环境等因素相关。沟通是意义转换的过程。所以,什么沟通方式是最好的?可能这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也就是说沟通的最佳方式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及环境而定。

    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是最核心的两个群体,他们的沟通直接影响到教与学的效果,师生之间的这种沟通将沟通的重要性推向了极致。纵观学校整个教学流程,课堂提问是日常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普遍的师生沟通方式,它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

    我认为,课堂提问应该分两部分,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使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 http://www.100md.com     但在学校教学实际中,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均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降低了教育效率。

    首先,学生在课堂上不善于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我们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只会随大流,尤其表现在课堂学习中,遇到听不明白的问题时,不主动问老师,老师提问:“听懂没?”他们也不回答,不懂装懂,生怕说没懂其他同学笑话,这种单向沟通模式是不利于学习的。

    从前面的撕纸活动可以看出,如果学生任由教师“一言堂”,而不主动提出心中的疑问,按自己的理解去掌握知识,往往有失偏颇。而作为教师,由于知识层次比学生要高很多,很多时候可能会觉得学生应该懂了,可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不懂。这时,学生就应该主动提问,使得教师能够了解更多的学生学习信息。应多鼓励成绩中等的学生提问,因为他们问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有代表性,也就是大多数学生想问又不敢问,或者不理解但还没想到过的问题。在课堂里,问题生成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大于问题解决的,因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发现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因此,注意鼓励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才是课堂提问的初衷。
, http://www.100md.com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没有足够的驱动力。

    有的教师认为,不断地向学生抛掷问题,以问题来带动学生的回答即是启发式。上课时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立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缺乏普遍性。对教师来说,要时时注意学生听课时的状态,如果对某一问题的讲解,使多数学生出现迷惑的表情或现象,这时就需要进行课堂提问了。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也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有鉴于此,要使课堂提问真正启而有发,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注意:课堂中的问题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和一定的难度,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的思索;应当有一定的成果再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同时它又必须是重要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问题”。问题应当有思考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让学生历经真实的思考,在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进行思索和研究后,才能寻求到问题的结果;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应当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并且让那些学习基础或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够不同层次地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嘉峪关,735100)

    编辑/王 桢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孟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