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18期
编号:12949915
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9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18期
     (二)学业成绩

    在5984名流动儿童中,学业成绩在前10名的1036人,占17.3%,10~20名之间的1818人,占30.4%,20~50名之间的2435人,占40.7%,排名在50名以后的695人,占11.6%,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处于20~50名之间的居多。整体上,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与老师和同伴的人际关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之所以取得与非流动儿童相当的成绩,往往由于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三)心理健康

    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往往会带来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自卑、孤独、恐惧、抑郁和焦虑等。[2]从1263名流动儿童家长的调查中发现,41.4%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自卑,35.9%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自卑,只有7.6%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自卑感,以上数据说明整体而言流动儿童自信水平偏低。在这次调研中,仅44.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孤独感,35.9%认为有些孤独感,13.6%认为孤独感较严重,6.3%认为孤独感很严重。通过对1263名流动儿童家长问卷中有关自己孩子情绪变化的焦虑题项、抑郁题项和恐惧题项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流动儿童的恐惧状态最为严重,其次是抑郁,第三是焦虑。在对流动儿童家长和班主任进行访谈时,很多家长和班主任提到,由于人际关系问题,流动儿童普遍胆小、内向和不爱说话。由此可见,人际关系问题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 百拇医药
    三、解决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影响流动儿童在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支持的欠缺,也有学校和教师给予流动儿童关怀的不足及与其沟通渠道的不畅,更有流动儿童在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学业基础、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因此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上下协调、共同努力、综合解决[3]。

    (一)政府各部门应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支持

    要解决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和教育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妇联部门和城建部门等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对流动儿童教育的责任并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 百拇医药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确定年度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目标,通报年度流动儿童教育的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财政部门要保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办学投入和公用经费投入;民政部门要划拨一定比例的社会福利彩票基金帮助支持贫困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流动人口就业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妇联部门要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培训,开办家庭教育学校,树立健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个别流动儿童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和缺失造成的犯罪;城市建设部门要在社区建设中不仅规划与建设中小学,同时要规划与建设好社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为流动儿童提供积极向上的校外活动场所。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增加对流动儿童的关爱

    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增加对流动儿童的关爱,是解决流动儿童人际关系问题的关键。第一,社会需要给流动儿童更多的关爱。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的新到者,往往既对整个城市和社会充满好奇和喜悦,又伴随着陌生和疑惑。社会应该更加包容地接受他们,给他们一个像原生态环境一样的归属感,进而消除最初的陌生感。这需要每个公民的努力,平等、热心地接纳新到者。第二,教师需要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爱。流动儿童来自各地,由于刚刚来到大城市,学习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班主任、学科教师要积极主动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适应期,教师应当在如何帮助“流动儿童尽快适应”上下功夫,既要和家长密切配合,查找和分析流动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用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学,同时,还要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和教育环境,顺利融入到集体当中。这需要教师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流动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第三,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父母往往迫于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四处奔波,时常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就算在一起生活也可能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且对孩子关爱的方式也通常比较生硬或者隐晦,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流动儿童父母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尽量陪伴孩子,并且把爱以孩子感受得到的方式表达。当然,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间不应该相互独立和分离,而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真正做到三位一体。
, http://www.100md.com
    (三)注重流动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流动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由于流动儿童家长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孩子指出明确的做人标准,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鉴于此,学校应当更多地承担起教育流动儿童如何做人的任务。具体讲,要通过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有利于流动儿童人际关系的改善。

    由于流动儿童在经济和住房等方面条件较差,因此他们的心理更加敏感和脆弱。特别是流动儿童在语言、生活习惯、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学生有较大的差别,容易被城里学生讥笑和孤立。为了使流动儿童尽快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学习,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和全体学科教师应注重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活动,帮助流动儿童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 http://www.100md.com
    流动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是城市生活和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加强流动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更加自信地与人相处,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00105/132.html. 2001-06-15.

    [2]蔺秀云,方晓义,刘杨,等.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41(10):967-979.

    [3]梁晓燕,章竞思. 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58-59.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兰州,730000), 百拇医药(王光荣 吴婷 骆洪福)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