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6年第23期
编号:12938267
“无烟儿童”:原理、效果及其应用前景(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第23期
     四、“无烟儿童”项目的应用前景

    “无烟儿童”项目的优点主要有:一是方案是理论驱动的,社会认知理论、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说服力沟通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被用来构建干预,从而使干预立足于心理学理论模型,使方案的结构化程度更高,操作更加科学;二是方案是基于家庭的预防方案,这意味着父母和儿童可以独立地在闲暇时间开展活动,并且不需要从事复杂和耗时的工作,表明方案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三是方案的关注点在还没有开始吸烟的儿童,这与之前侧重于青少年的吸烟预防方案相比,对吸烟预防更有针对性,因为青少年的吸烟率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四是关于其效果的方案设计包括了6、12、24和36个月的随访测量,这对干预方案的短期和长期效果都进行了验证,确保了方案的有效性。

    方案的一些局限性也应该予以充分认识。第一,研究存在知情同意的选择偏倚的可能性。通过书面邮件询问母亲是否参与,可能导致在样本中存在较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的样本,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普适性。第二,数据收集来自自我报告。虽然研究表明青少年关于自己吸烟数据的自我报告是可靠的,但参加者可能提供社会期望的反应或可能错误的回答等因素依然可能存在。第三,考虑到方案在衡量每项社会化的指标数目和答案的选项较少,研究中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需进一步的试验来深化研究。第四,由于研究是在美国和欧洲进行,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西方人更擅长在亲子沟通中表达情感,结果的普适性也有限,需要做出相关的跨文化研究。第五,方案家长的选取是母亲而不是父母双方,而在现实生活中单独母亲的家庭相对较少。并且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之间在关于吸烟的沟通方面存在差异,母亲相比父亲更积极参与反吸烟社会化。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考虑到父亲以及父母双方在儿童预防吸烟中的作用,从而促使基于家庭的吸烟预防方案更加有效。
, 百拇医药
    “无烟儿童”已在西方国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积极的实施,目前西方国家对“无烟儿童”的应用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探索。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未来的应用包括以下方面。

    (一)与基于学校的吸烟预防方案相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效果

    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研究是近年来吸烟领域的热门研究,但最初的预防和干预方案都是以学校为基础[10],主要强调吸烟对身体所造成的长期的严重危害,干预的效果很不理想,Chassin、Presson和Sherman[41]研究表明,单纯的健康教育方式对控制吸烟行为基本无效或收效甚微。后来研究者将重点转移到影响吸烟行为的心理因素上来,引导青少年识别并抵制诱惑吸烟的社会因素,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技能和改变青少年对吸烟的认识,以此来达到预防的目的[10]。Guilamo-Ramos、Jaccard和Dittus等人[42]在研究中表明,将基于父母的和学校的方案相结合会更加有效地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无烟儿童”是一项基于家庭的预防方案,强调家长在预防青少年吸烟中的重要作用,其可在闲暇时间开展,可以和基于学校的预防方案有机结合。如何有效促进两者的结合运用,将是青少年吸烟预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 http://www.100md.com
    (二)以更简约便捷的方式在更大的人口层面上实施干预

    “无烟儿童”的模块化以及自我帮助模式允许其摆脱时间、地点的约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在未来,可以探讨以何种方式将模块化的方案提供给群体水平上多个家庭使用,或者通过建立专门网站让家长和儿童自我管理来实施干预。这种构想如果能够得到落实,将使“无烟儿童”方案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其对儿童及青少年吸烟的干预预防将会脱离结构化的束缚,无需专业人员的指导便可实现对吸烟的有效预防。在这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尝试,例如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政府便推出了“无烟儿童”活动网站[43],其内容包括“吸烟与环境”“吸烟与运动”“吸烟与健康”“吸烟与花费”四个有关吸烟的认知模块,并有调动儿童参与积极的关于吸烟预防的游戏,此外还提供在线帮助。

    (三)其原理及方法可应用于其他危险行为的预防干预,如吸毒、酗酒等

    虽然吸毒、酗酒和吸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均具有易成瘾、危害大、戒断难等特点。由于其共通性的存在,并且吸烟和饮酒行为之间具有协同作用[44],因此“无烟儿童”方案可以在适当修改后运用于吸毒和酗酒行为的干预预防上,这将进一步扩展“无烟儿童”方案的使用范围。因此,如何对“无烟儿童”方案进行修改以及运用应是将来工作的重点。
, http://www.100md.com
    五、“无烟儿童”项目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根据《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我国现有1.3亿13~18岁青少年,其中约有1500万现在吸烟者,尝试吸烟者则超过4000万[45]。而相关研究也表明,在我国,11~15岁是青少年可能染上吸烟嗜好的危险年龄[5]。结合我国青少年吸烟现状与国外的其他相似性,表明“无烟儿童”项目同样适用于我国。但考虑到我国烟草使用现状的复杂性和文化因素等影响,完全的拿来主义可能并不合适,如何对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修正以便在我国有效地开展显得至关重要。总体来看,“无烟儿童”方案带给我们的启迪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正确认识国内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控烟干预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开展了三十多年,形成了系统的控烟理论和针对特定群体的方式方法[46],例如在青少年控烟领域,常用的控烟干预便是基于学校的干预模式[10]。但由于青少年开始吸烟原因的复杂性,其中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个人认知和心理特征等因素[1,6,16,20,47],单纯依靠学校的禁烟方案无法体现这种复杂性,因此,强调家庭干预的重要性正成为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的新趋势,其表现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重视家庭在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中的作用。“无烟儿童”方案不仅证明了基于家庭的吸烟干预模式的有效性,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即以儿童作为控烟对象来达到其在青春期的吸烟预防目的。
, http://www.100md.com
    相比欧美等先进国家的控烟干预研究,目前我国在控烟干预领域存在明显的落后之处。笔者在查阅大量国内外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青少年控烟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描述性研究多,干预性研究少。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吸烟问题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青少年吸烟现状的描述性研究层面,研究方式也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而欧美等国家对青少年吸烟问题则主要通过立足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实验设计,以直接干预的方式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烟。二是纯理性分析多,实证探究少。国内对青少年吸烟干预策略的探讨,主要立足于对描述性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推导,缺乏实证探究和验证,导致其干预策略缺乏足够的可信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宏大策略多,具体化操作策略少。当前国内对于如何有效预防青少年吸烟主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青少年个人层面来加以阐述,但其预防和控制对策千篇一律,相关内容流于形式、人尽皆知,如禁止在学校等公共场所吸烟、鼓励父母不吸烟等。缺少将宏大的预控对策具体化的研究,例如“无烟儿童”项目中将反吸烟社会化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层面。四是管理学和医学领域研究多,心理学领域研究少。吸烟行为的发生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个人认知水平等因素有关,其复杂性决定了至今尚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来解释吸烟问题,现存的理论只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但无论何种理论,都十分强调吸烟行为的心理机制,因此,在控烟原理方面使用了诸多心理学理论,例如行为转变理论(Prochaska)、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问题行为理论(Jessor)、社会依恋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等[45]。因此,在吸烟预防干预中运用心理学理论会对方案的效果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国外的控烟研究也是如此进行的。但国内的青少年控烟研究绝大部分在管理学和医学领域内开展,着重强调公共管理政策和生理健康教育,忽视了从心理机制上来预防吸烟。心理学领域对吸烟行为的研究可谓是寥寥无几,为数不多的研究也是以介绍国外理论为主。, http://www.100md.com(臧福运?冯永辉)
上一页1 2 3 4 5 6 7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