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期
编号:12980527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期
     二、愤怒的形成和调节

    伯科维茨认为,愤怒是一种与伤害某个目标有关的相对特殊的感情、认知和生理反应的综合征。毫无疑问,人们在达成重要目标时受到外部因素阻碍,就会变得愤怒。

    1.认知—新联想主义模型。伯科维茨提出了认知—新联想主义模型(Cognitive Neoassociation Model)。修正后的模型集中探讨了挫折—攻击联结的情绪和认知过程,减少了对攻击线索的强调。在最初的自动反应后,是认知而非最初的评价在本质上影响随后的情绪反应和体验。人们对不愉快的体验做出因果性归因,考虑自己感觉的是否真实,最后努力控制他们的感觉和行动。该理论模型认为,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产生的消极影响通常激发了各种与战斗或逃跑反应有关的思维、表达运动神经反应、记忆以及生理反应。如果遭受折磨的个体唤醒水平很低,比如,他们可能在受到挑衅时认为自己是激怒或烦忧而非愤怒,也可能体验到与恐惧有关的感觉。这完全取决于个体对情境的评价。这种评价增强了与战斗反应有关的基本愤怒情绪或与逃跑反应有关的恐惧情绪。引起消极情感的厌恶事件包括挫折、挑衅、噪音、令人不舒服的温度以及令人讨厌的气味。
, http://www.100md.com
    此外,该理论认为攻击、情绪和行为倾向在个体记忆里相互联合。某种攻击性厌恶刺激或挫折通过消极情感激发攻击性反应,厌恶事件通过消极情感增强了攻击性倾向。比如,儿童在校园游戏时将伙伴从自行车上推落,对这种行为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取决于儿童如何评价当时的情境。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该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儿童将伙伴从自行车上推落是事件,不愉快体验是摔落地上导致的疼痛。紧接着,消极情感开始伴随认知参与活动,消极情感导致思维与愤怒或恐惧产生关联。如果儿童的特征是倾向于体验到恐惧,那么儿童将逃离情境而不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果儿童的特征是倾向于体验到愤怒,将做出攻击性行动。

    愤怒情绪的发展和调节。伯科维茨的研究表明,对愤怒来源的评估只会影响愤怒的强度,令人厌恶的刺激是产生愤怒的主要原因。此外,实验研究也表明与愤怒有关的肌肉运动,也能导致与愤怒有关的感觉、记忆、认知和自动反应。因此,他认为,厌恶刺激自动唤起了与攻击有关的一系列感觉、观念和行为倾向。一方面,遭受折磨的人们可能责备使他们受责难的目标;另一方面,明显令人不快的情境可能降低被试对引发愤怒情境的忍受阈限。遭受折磨的人们可能准备以愤怒的方式评估他人的行为。他进一步分析说,尽管某些强烈的消极情感产生以后个体不用认知评估就能够唤起愤怒,但在最初反应后进行的评估毫无疑问也将影响个体随后的情绪体验,而且特殊刺激能够自动诱发愤怒,并不意味着愤怒情绪占优势地位,愤怒经常与其他消极情绪如恐惧混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 百拇医药
    伯科维茨认为,就愤怒而言,任何不愉快感觉都倾向于激活基本的愤怒感觉以及与攻击有关的观念、记忆和表达—运动神经反应,因为生物因素决定的联结连接了一些消极情感。他认为,对于愤怒情绪的调节,人们在感觉糟糕的时候倾向于对他人表现出敌意或攻击,但这种敌意情绪和攻击性并不总是明显的。人们在情绪不佳时经常采取非攻击性的方式,因为此时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改善心境或逃离不开心的情境。伯科维茨强调,更高级水平的认知过程能够化解相对原始的联想过程产生的不利影响。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就完全有能力对敌意和攻击倾向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的。此外,对惩罚的意识也明显抑制了厌恶刺激导致的攻击。可以肯定,个体对消极情绪的自我调节效应是一种相当可靠的现象,人们完全有能力对愤怒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三、对助人行为的研究

    伯科维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助人行为。集中探讨了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包括对求助者失败的归因、助人者与求助者的相依性以及助人情境等。
, 百拇医药
    第一,关于对求助者失败的归因。在哪种条件下,成功者会愿意帮助不成功的人呢?伯科维茨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内部或性格因素,求助者的依赖被归因为外部因素时被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这可以从感知到的“理应获得”他人帮助或请求帮助的合理性来解释。

    第二,关于助人者与求助者的相依性。助人者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助人行为。伯科维茨等做了两个实验。在实验1中,被试因为自己的能力或机遇而在一项任务上取得成功,而实验者的同谋者因为相同原因在任务上失败,失败者向成功者请求金钱上的帮助。结果,成功者只在求助者的失败被归因为能力不够时提供货币帮助。实验2对实验1的范式进行了修改,被试成功与求助者失败的原因相互独立。此时,当潜在帮助者的成功被归因为内部(能力)因素时观察到最多的帮助,而在求助者的依赖性被视为外部和超过控制的原因时被试提供的帮助最少。

    第三,关于助人情境。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帮助他人的意愿是不同的,是否提供帮助取决于当前的情境。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很快为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在其他情况下则不会。伯科维茨对助人情境条件(心境和自我意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关自我的积极和消极观念显著预测了被试为求助者工作的数量,而心境指标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 百拇医药
    四、结语

    伯科维茨因攻击行为的研究而横空出世,并一生致力于对情绪状态、愤怒的形成、发展调节的分析和助人行为的研究。他将实验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结合起来,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紧密联系,相得益彰。其研究主题和研究成果,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伯科维茨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作为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的分析和讨论自始至终都基于实验室实验和“现实情境”的现场研究,其研究分析都建立在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实际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也必须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教育对策分析和干预研究,需要“现实情境”的现场研究、教育实验予以验证和支持。

    其次,伯科维茨克服了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家不重视理论的缺陷,在理论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伯科维茨的理论分析往往具有独到之处,比如,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挫折-攻击假说进行修正,使之包含认知因素。提出了认知-新联想主义模型,解释了某些挫折-攻击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并提出了著名的“武器效应”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实证研究的升华和提高。如何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总结和概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同样迫切需要理论分析和理论支撑。
, 百拇医药
    最后,伯科维茨关注社会现实,对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不论是攻击行为、“武器效应”,还是媒体暴力,以及愤怒情绪,这些研究主题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如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学校生态环境对师生心理健康的潜在作用,校园暴力和校园欺负行为,以及青少年学生情绪的调节和控制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伯科维茨作为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而且,不论是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还是愤怒情绪的分析,他都试图提出有效的干预和控制方法,在这点上更是难能可贵,值得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借鉴和效仿。

    (作者单位: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编辑/于 洪 终校/杜文姬, 百拇医药(罗晓路?俞国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