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2期
编号:12979104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期
     “做时间的主人”没有套用常规模式,向我们证明了一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采取某种模式或僵化地套用某种模式。

    (四)没有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公开课

    曾几何时,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等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必备的“菜肴”。讲励志故事、用哲理名言并没什么错,关键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点在于挖掘提升励志故事背后主人公们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兴趣,是出于内心的渴求,让学生从中感悟、理解并反思。但目前不少教师却通过一些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灌输一些道理,告诉学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其实这已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混淆,单纯注重按照社会要求来规范学生个人行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中立、重视学生内心体验和感受的原则。

    从“做时间的主人”这节课的题目来看,它是最能用上哲理名言、励志故事的,但这节课没有。
, http://www.100md.com
    (五)缺少教师“自觉参与”,留下“硬伤”的公开课

    公开课结束,掌声响起。能感觉到掌声不是礼节性的,也能感觉到这堂课振奋了听课的同行。评课开始,除了溢美之词还是溢美之词,当然还有对目前公开课的不满。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也认为这是公开课中难得的一堂“常态课”。没有作秀,没有形式主义,没有追风,没有僵化的套用,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作为公开课,它在不少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但“做时间的主人”这堂公开课的的确确有硬伤,有着所有常规课和公开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的“自觉参与”在哪里?教师自觉地给予学生的影响在哪里?因为“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和效益的,而且应该是有灵魂的——我们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1]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应该考虑,教师需要自觉地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但笔者没有这样直接提出,只是在表达了自己的认同后,提出了对该课的探讨。“让学生填写24小时作息表时,如果老师在黑板上同时填写自己的24小时的作息表,效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 百拇医药
    讨论结果,一是效果比现在还好,二是现在就不错了,学生感悟了,体验了,收获了就行了,三是以后不妨试试。不管是怎样的结果,我深知老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我的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旁观者”和“局外人”比比皆是。讲“给情绪找个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如何;讲“如何面对压力”,教师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讲“悦纳自我”,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悦纳;讲诚信,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所当然。可这些问题何尝不是我们教师自身也要面对的,就本节课而言,我们自己不需要做时间的主人吗?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未必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能否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态度引领,教师能否以“当事人”而非“局外人”的角色引领,这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师生是否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共同激励;它还将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独特的学科美。
, http://www.100md.com
    二、重新审视公开课,理性回归常态课

    (一)公开课的定位

    目前公开课变味,丧失了自身原本的价值,是因为公开课定位在“公开”上而非“课”上,因此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公开课遭人指责,是因为人们对公开课还抱有希望,希望它回归,发挥它该有的价值。“做时间的主人”在一片指责声中获得好评,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回归其实并不难,要放下“额外的价值”,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这就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从而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2]。

    (二)公开课的评价

    不得不说公开课的不少病症源于评价,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前文提及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开设之初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以公开课为切入点就成了推动课程向纵深挺进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今天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化倾向严重,我们就以活动为主;明天有人说模式单一,我们就形式多样……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种评价中,艰难尝试着、行走着。如此一来,一旦哪节公开课被认可,被褒奖,一味地“跟风”,简单地模仿就是必然的了。
, 百拇医药
    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势必对公开课的病症有所治疗,对常规课、公开课的评价起到引领作用。但老师们的自觉反省,也是公开课回归的强大助推器。

    (三)公开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目前,存在部分心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培训学习不够,心理教师的待遇、职称评定等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等问题。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心理教师盲目跟风,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简单模仿越演越烈,成为公开课回归的一大障碍。

    目前,公开课仍然是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我们必须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师队伍中蕴含的巨大资源,建立校际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共同体,为他们搭建与同行进行交流的平台,走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无人交流、孤独奋战的尴尬局面。通过各级教研和各种公开课的参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深刻领悟课程的核心和要点,提升教师对工作的专业认识和工作能力,推动教师基于专业对话和学术批评的交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体现公开课的研究价值,最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公开课与常规课[J].教育科学研究,2007(1):58.

    [2]余文森.公开课再想[EB/OL].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406/archives/2006/25698.shtml. 2006-5-12.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包头,014030)

    编辑/刘 扬 终校/刘 芳 高 杰, 百拇医药(刘慧贤)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