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2999298
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的构建(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8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预防体系;互动体系;分享体系;学科体系;网络体系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重心在心理。中职生是“中国制造2015”的生力军,其心理品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孟万金教授将积极心理品质分为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超越六个维度,并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孟万金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张冲博士等人于2012年开展了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得出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良好的结论。其中,爱、心灵触动、信念希望发展最好,真诚、创造力、领导力发展最差。笔者也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具有多样性但发展不平衡,学生自我认识水平较低。综上研究,笔者认为有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可以乐观地看待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但是,换成绝对数字,还是令人担忧。为此,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仍是任重道远,需要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体系进行积极的重新建构。
, http://www.100md.com
    一、预防体系

    一段时期内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主要沿袭了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初期的病理模式,重问题的矫治,轻潜能的挖掘;重少数学生的诊断,轻全体学生的发展;重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轻积极预防,标本兼治。这种模式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关注了问题,但问题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毕竟不占主导地位,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会成为主流。在积极心理学的感召下,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开始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心理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基。

    《皇帝内经》提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预防>治疗。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中职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发生,才是中职学校正确的选择和成功的做法。等到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去矫治,已经费时费力、事倍功半了。笔者曾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赴德国心理健康教育高级研修班”,研修班內一些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精英张口问题,闭口治疗,津津乐道其会矫治什么心理问题和治愈了多少问题学生。我肃然起敬的同时,心里却有很多忧虑。没病不等于健康,就算真的彻底治好了学生的心理疾病,但不等于学生从此就能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暂时消除了学生消极的心理,也不等于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心育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促进和拯救,让学生生命的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潜能得以开发,人格得以健全才是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
, 百拇医药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的“有机体均有一定的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潜能”的观点如出一辙。也就是说,中职学生身上也存在诸多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预防体系的建构就是需要学校转变观念,各班设立心理委员,学校成立心理社团,并积极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剧、积极心理咨询等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这种美德和力量,不能将眼睛盯住学生的短处和暂时出现的种种困惑或问题。

    二、互动体系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依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而教育是师生之间以信息源或者知识为载体的一种对话或心灵的交流,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彼此接纳、真诚沟通、相互影响。在双方积极的交往与互动中,形成信任、感恩、快乐、自信等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效地消除自我中心、自我封闭、猜疑、胆怯、阿谀奉承等消极的心理品质。这样,师生双方都会在这种积极的互动中促进彼此精神生命的成长,升华人生的价值体验。
, http://www.100md.com
    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相互敞开心扉,相遇在某一个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是对方的客体,而都是一种“我”的形式的主体同在,彼此真实地、平等地、愉快地在互动中走向生命的真实呈现。教师实现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探索,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惊喜,获得了学习的冲动,得到了成长的快乐。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利群、律己、超越等积极心理品质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在师生积极的互动中,既要走出教师单向灌输的藩篱,打破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与权威的化身”等传统的理念,又要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只不过这种主体性要建立在学生的主动性之上,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相联系。虽然“教师中心论”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但教师依旧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要用动态的视野来审视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的认知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技能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地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陶冶学生的心灵,感染学生的人格,于无声处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 百拇医药
    三、分享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所展开的,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将内化的知识与特定的情感带到某一情境系统中来,为这个系统注入了新的能量和信息,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并发生碰撞或产生冲突。大家在分享互动中相互激励,在相互激励中又分享经验与成功。

    良好的气氛与心灵的开放是学生进行积极分享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自由、尊重、宽容、和谐、彼此接纳与融通的活动氛围。在此氛围下,鼓励学生敞开心胸将自己的经验、经历、感悟与同学分享,以增加彼此的人际互动。中职学生都有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同时也有被其他同学了解、理解的愿望和需求。因此,学生个体光有自己的体验、成长还不够,要把这些说出来、做出来和同学分享。在积极的分享中,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协同发展与提高。, http://www.100md.com(陆春庚)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