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1期
编号:13048643
我像个骡子一样(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6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1期
     家里两个男人,像两头骡子,一个只想埋头苦干去挣钱养家,一个告诉自己只有埋头读书才能将来养家,我把这种感受呈现给他,他表示认同,觉得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发现自己好像不知不觉也成为了这样一个人。努力读书背后是他想为家庭争口气的决心,父亲工作艰辛,不被尊重,而母亲也失业,没有社会地位,他觉得唯有读书可以改变家庭的现状,但他从没有体验过读书本身为他带来的求知的快乐,甚至即使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也没有成功的兴奋感。

    在与小池不断地交流分析后,他突然整个表情都明亮了起来,他说:“我好像突然知道为什么我之前都总感觉那么累、那么无趣了。”

    找到案主的内心症结以后,咨询进展得比较有效果,我将小池的学习焦虑原因做了以下整理:

    第一,对家庭关系的认识失衡。家里“女强男弱”的局面让他觉得学历高是有话语权的,而学历低则地位低下。他看不起父亲的学历和职业,也并没有深入地了解父亲,而母亲的学历和处事都让自己比较满意,个性也比较能干和强势,他觉得妈妈做的决定都是对的,所以现在当妈妈对他的成绩提出过高的要求时,他也只是一味地认同,在自己休息的时候容易产生罪恶感,而且对自己不满意,长此以往形成学习焦虑。
, 百拇医药
    第二,对自我认识的偏差。“我一旦停下来,就是个没用的人,我必须很努力地学习”,这个信念一方面来自母亲,母亲的语言让他觉得停下来就让母亲失望,一旦停下来,家里就过不下去了。另一方面来自对自己的要求,他的自尊来源主要是学习,也想通过学习来证明自己,但是他的焦虑显示,他不允许自己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显示了他在放松方面有问题,这对心理机能的运转有很大影响,自我也会相对比较脆弱,一旦成绩下滑,就可能承受巨大的打击。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案主对家庭和自我的认知偏差,第二次咨询结束后,我给他布置了一項家庭作业:回去和父母坐在一起聊一次天,让母亲评价一下父亲的优点,自己也和父母坦诚心里的感受。大概两周后小池再次前来。

    第三次会谈:解开心结。

    经过两次的会谈,小池的状态比之前轻松了许多,很明显地发现,背也没有那么弯了。

    师:今天你进来的时候,我感觉精神不错。
, 百拇医药
    生:可能吧。(前两次的愤怒感好像明显少了,冷静了许多)

    师:看来这两周有些新的转变?

    生:那天回去我和妈妈聊天,其实平时我也经常和她聊天,但是可能大部分时候都说学习的事,那天问她:“你觉得我爸有什么好吗?”妈妈突然就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有点不可思议的感觉。

    师:妈妈觉得很奇怪?你怎么回应妈妈呢?

    生:我把自己对爸爸的感觉说了出来,我说他像头骡子一样,总是工作工作,我也说了我现在的学习感受,总是只会学习学习,我甚至爆发地对妈妈说,觉得自己很笨,只会死读书,而你却不断地推我去读死书,我不想被人看不起。我情绪有点激动,说了很多话,还哭了。(不好意思地笑)

    师:你很勇敢,这样表露自己的想法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 百拇医药
    生:妈妈虽然不太能理解我的情绪,但她说了爸爸不是不管我,他是觉得我很懂事,他不需要督促我学习什么的,而且他也不懂,所以就很少干涉我。

    师:听起来爸爸的出发点也是为你好,他更多地把关爱放在心底,妈妈就不由自主地替父亲多承担了一些教育的责任。

    有了那次母子的交谈以后,小池觉得父亲好像有了一点变化,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变了,他还补充说那天爬山是妈妈组织的,过程中父亲的话也还是不多,气氛有点尴尬,但是他感觉爸爸和妈妈之间倒是亲密了一点。看来,那种失衡的感觉已经慢慢地扭转,父母的关系在他的脑海中越来越平衡了,我把自己的感受呈现给小池的时候,他说:“我希望他不要再像一只骡子一样了,我也不想再当骡子了。”

    父亲减少了对家庭的沉默,而母亲收起了一些掌控,小池也仿佛在这些空间中扩大了生长,这些变化都是因为这个家庭有“爱”这股动力。这次咨询结束以后,小池说在学习上已经减少了一些之前那种不敢停歇的感觉,相信自己可以慢慢地调整状态,离开咨询室的时候,终于看见了他开心的笑容。
, 百拇医药
    三、辅导与反思

    经过三次会谈,小池从身体、语言上的“像一头骡子”,到自己表述感觉轻松了一点,其实是一次自我的审视,也是一次对父母,尤其是对父亲形象的重新审视。这个家庭的状况其实也是很多家庭的写照,父母一方觉得自己不会教育所以很少出现,一方为了平衡而“越界”,孩子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去形成自己对家庭成员的认知。

    这个案例里的小池对父亲的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心疼他,所以自己也变成一只“骡子”去替父亲承担起这个家庭的未来,舍弃自己的休闲和放松;一方面又害怕成为父亲这样的人,不断地努力就是希望未来可以带领自己和家庭摆脱这种不被尊重的生活,一直在路上,却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作为一个高一的中学生,把学习看成惟一,并且不断地有许多绝对化的信念,这样像一条绷紧的弦,总有一天会断。

    这次的咨询,我没有直接从合理化信念入手去改变,而是采用心理动力学的观点,回顾成长经历,并建立联系。一直把握他“骡子”的这个意向,去探索这个意向背后的象征,寻找到这个根源,就是父亲的形象和感知,通过家庭的对话来达到转变的目的。虽然没有让他们在咨询室的这个环境下进行对话,但是对于这种求助意愿高,并且有较大的改变意愿,年龄比较接近成人而又理性的案主,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自己对话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广州,5108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周虹)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