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3期
编号:13045953
当众说说“怕”(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3期
     3.小组讨论

    羞愧与负罪感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有害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

    生答。(略)

    师小结:是呀,同学们的分享让我们更加全面而完整地理解了“羞愧与负罪感”,也揭示了人之所以会产生“羞愧与负罪感”的本质: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我是否够好,我是否被爱?

    爱是什么?

    是深深的理解,是温暖的包容,是善意的维护,是默默的陪伴,……

    师小结:当我们开始触碰和面对我们内心的感觉,会变得有一些释然,或者有一些通透,那么我们身边的现实是不是这样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类感觉带来的影响的梳理,认识到这类经验所导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对产生这类感觉的观念进行分析,帮学生感受背后隐藏的深层情绪以及此类情绪的意义,给组员和小组带来更深的扰动,使学生聚焦内在感受,重新建构自己过去生命中的疑惑,更有勇气谈论恐惧,有利于提升个人的自尊。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三、真正的现实是什么

    (一)当组内有人分享了TA过去的经历,你内心對TA的感觉,有没有发生一些变化?是怎样的变化?

    (二)当你在组内分享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你有无感受到来自听者的不舒服的感觉?这让你联想到什么了吗?

    生答。(略)

    师小结:是呀,我们发现,我们懂得体贴,我们能包容理解,我们能用心聆听,我们会去爱他人,我们也能感受他人给予你的爱,所以,事实就是“我本就足够好,我一直被爱着。”

    不过,从能听懂人的语言开始,就有一个小孩,他不吃你家饭,不穿你家衣,但是他一直伴随着你的成长,时不时会出来把你比下去——他的名字叫“别人家的孩子”。可是,我们每个人也同时在别人家孩子那里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今天,在这里,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们”坐在一起,互相分享曾经让彼此感觉很不好的经历时,是不是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视一笑泯恩仇”的感慨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利用鱼缸原理,让学生体会到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和自己是一样的,周围并不存在“无数双恶毒的眼睛”。相反,分享失落与挫败反而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亲近。有勇气去探索和接近真实的自己会收获到更多。

    四、一句话总结

    请每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我们今天讨论的任何一个话题都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也不会因为课堂时间的结束而结束。它们所涉及的内心感受也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今天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所能给予我们的就是开启我们对“害怕”的关注与思考,对内心的探索与追问。我在此祝愿同学们,当你再次和“怕”相遇时,能够做出更从容更自由的选择。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设计意图:借着大家的力量,使曾经一个人默默承受的恐惧、尴尬得以转化和升华。

    (作者单位:山东荣成一中,荣成,2643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赵景丽?于艳辉?张庆晓)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