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13期
编号:13045951
家庭“内包式”早期教育模式的探索(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13期
     家长们之间遇事也有商有量,互相帮助,一家有困难其他家都伸出援手,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生活变得充实且有了方向,一个个小家庭感觉不再是这个陌生城市里无根无基的一叶扁舟,而是有着明确航向的一艘艘大船,我们欣欣然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教学相长的同时其实自己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家长,建设更好的家。

    总之,从老的到小的,大家是各有各精彩,各有各收获。

    三、開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当好幼儿家庭教师

    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之前没有教学经验的,给三四岁学龄前孩子们上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总结了几点注意事项以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注意准备各种各样的兴趣点

    兴趣点包括好玩的笑话、有趣的奖励奖品等,目的是激发起孩子们的上课兴趣。比如开始上课前,孩子们注意力都在家里各种玩具上,玩了一会要开始上课了,个个不肯撒开手上的玩具,如何处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红旗、大红花或彩色动物头铅笔等奖励品,玩具一亮相孩子们就两眼放光了,于是教师开始许诺:“谁开始认真上课,谁好好回答问题,课后就有奖品。”这才能让他们乖乖放下手中的玩具,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 百拇医药
    (二)课中要想办法拽回他们随时可能集体跑偏的注意力

    比如课上到一半,有一个孩子跑去玩小汽车了,另一个孩子看到好玩也会跑去,说不定转眼间一大堆孩子就跑光了,只留下教师一个光杆司令。这时候,可以采取提问或者装猫猫狗狗等各种方式,总之就是要把他们跑偏的注意力给拽回来。

    (三)要随时准备调停孩子们可能开始的纠纷、哭闹甚至撕打

    上课的孩子年龄不一,性别不一,有大小女孩,大小男孩,最难对付的是最小的,尚懵懵懂懂的两岁小女孩和中间层三岁左右的男孩,有时候刚刚还好好的,不知怎么大男孩和小女孩就开始撕打在一起了,教师要赶紧暂停去调停纠纷以免进一步的人身伤害发生。

    (四)授课内容要容易理解,不可超出其理解范围

    比如开绘本故事会的课,故事的情节要容易理解,小主人公名字容易记忆。若是人物又多,主人公名字又晦涩难懂难念,孩子们听不懂记不住就懒得往下听了。比如我在讲《会飞的抱抱》的时候,里面每个小动物主人公都有个外国名字,有的叫江森先生(是头大熊),有的叫波比小姐(是只小狐狸),还有的叫阿文弟弟(是头小猪),加起来有十一二个主人公,孩子们被这些莫名其妙的名字和过多的人物搞得有点晕头转向,还不如直接就叫小猪、小狐狸、大熊来得亲切,更容易让他们理解。第二次讲故事的时候,我就将主人公的名字刻意去掉,直接就称呼小老鼠、巫师、小蜜蜂,人物也没超过七个,这样孩子们就听得津津有味了。
, 百拇医药
    (五)要不断创新授课模式,给孩子们新意

    比如第一堂课是教师提问题、讲故事,到了第二堂课教师就要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故事。为了鼓励他们能够张开嘴,我还到处取经,采取了一个很有趣的办法调动起他们说故事的积极性,那就是录下孩子们讲故事的声音,等他们讲完后再放出来给他们自己听。这个效果果然不错,当孩子们听到自己奶声奶气的声音居然能像电视机里的叔叔阿姨一样从音箱里放出来的时候,一个个吐着小舌头,又惊喜又难为情又骄傲的神情让人开心不已。而且还有一个很好的后续连锁反应:之前怎么鼓励都不开口的小朋友,居然像打开了自来水的阀门一样,滔滔不绝,每天都主动找爸爸妈妈讲故事了,效果非常好。

    四、联想与升华——对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继承和创新

    一个小创意打开了八个家庭封闭的大门,让我们从自己那方小小的鸽子笼中走出,开拓了一片不寻常的天空。为什么今天的各家各户任其被钢筋水泥所隔绝,以致发展成了如今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又捅不破的邻里隔膜?过去浙江金华诸葛村、江西德安义门陈、江苏昆山朱柏庐这一个个当时声名远播的大家族留下一部部留传后人的治家宝典,那在我们今天小家庭各自“独居”的社会里,我们还有可能形成这种成书成册的家规家训吗?在当代社会,如何做到对中国传统家风家训的继承和创新?
, 百拇医药
    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的家庭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是以父子、婆媳绵续为主轴的父子型家庭,这种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传统中国民居中大家族群居的“四合院”形式。可现如今,平面的“四合院”变成了立体的“鸽子笼”,“大家族”变成了“小家庭”,教育也从过去的“家庭化”(各个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私塾)逐步转变为今日的“社会化”(政府兴建学校,各家都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于是,离开了各自家乡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各个家庭之间,由于没有了血缘关系的维系,各家之间也没有了联系的绝对必要性,再加上在这个处处都要多长个心眼的社会里必备的戒备心,从此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躲进小楼成一统,各家庭之间被钢筋水泥一个个隔断开来。在我看来,随着互联网所创造的共享经济时代的来临,我们完全可以打破家庭之间的壁垒,尤其是要打破心中各种“小我”的藩篱,将自身所学进行充分分享,实现育儿、治家各方面共融共享的“新常态”,形成属于新时代的好家风。

    有哪些好的传统家风家训可以直接继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自从孔子得意门生颜回的第三十五世孙颜之推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颜氏家训》以后,家教、家戒、家规、家议、家范等蔚然成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对于个人品德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如何读书和怎样交友两方面,纵览古今家教著作,几乎没有一部著作不教导儿孙要发奋读书和刻苦学习。另外,家训不仅是行为准则,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文化意义,它形成了一个家族世代因袭的文化氛围,“诗书传家”“亦儒亦商”指的就是这种氛围。家训还有一个意义即精神意义,所谓精神就是家族的灵魂,精神对行为有统领、指导作用,正所谓“一门双进士,隔河两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以《颜氏家训》为例,中国教育史上的早教、胎教、家庭早期教育等概念,都是《颜氏家训》最早提出的,在他的“教子”篇中就写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意思是王后怀胎三个月时,应该让她迁移到别的宫殿居住,不让她看到和听到不好的东西。再比如“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生笞罚”,意思是在孩子的婴儿时期,刚刚懂得看人脸色、辨别人的喜怒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他,这样到了五六岁,就可以少受鞭笞的责罚。这些观念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代,也同样是很先进很科学的,这些老祖宗的好东西我们真应该细细揣摩加以领会并好好继承。, http://www.100md.com(袁晓娟?卢岳飞)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