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23期
编号:13089425
课堂教学中“共情”缺席的原因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23期
     教师说:“我们从它们之间的反应看看哪一个答案符合要求?”随后详细讲解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

    教师问:“如果这道题中的五中物质Fe、HCl、Ca(OH)2、CO2、Na2CO3换成Fe、Fe2O3、Ca(OH)2、HCl、CuSO4情况将会怎样呢?”随后详细讲解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

    我们从教学的循环程序可以看出教学的开展只见老师不见学生,课后讨论交流的时候我问邱老师:“如果第十题选择题及课堂上对它的拓展问题改成填空或问答题的形式让学生再次测验,估计答题情况会是怎样?”邱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过关率也就在一半左右。从邱老师的回答里我们知道他对教学效果是有比较理性的预估的,但为什么没有求变?教师在评卷和数据统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試卷分析时仅停留于数据通报层面,没有具体到个人的知识掌握情况、解题时困扰因素及相应的学习策略及学习态度等因素的深度分析,停留在对于学生操练多遍未能完全掌握的指责和抱怨中;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只有单方的评判和单一的灌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现象发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上面两节课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不高,其共同的问题都是从知识出发而不是从学生出发,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关系的构建,师生“共情”缺席,学生被动学习、厌倦学习情况严重。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共情”缺席,而身在其中的教师却不自知呢?知识中心、“好生”中心、自我中心是主要原因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