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教师
编号:13214323
“生命自觉”视野下教师的自觉成长(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2期
     教育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要想成为名师就得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自己对海量网络信息、各领域知识的敏锐度与洞察力,具备对多样化、碎片化信息零存整取的能力。比如要学会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搭建成长的“借脑”平台,加强微课的制作与开发研究,这也是教师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分享与提高的过程。积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攻克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智慧化的校园中,技术不仅仅是教学手段,也成了教育目的之一。

    (三)跟上节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事业,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学生的成长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拔苗助长。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也就是说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周期,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把班级当工厂,把学生当产品,培养出来的就不是活泼的生命。农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农田里的秧苗只有通过培土、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劳作,才能茁壮成长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你找不到两棵相同的麦穗,也不会发现两颗相同的苹果。这些都说明,教育需要耐心。教师就是要跟上学生成长的节奏,不要快,也不要慢。学生成长了,教师的专业自然会得到发展。
, 百拇医药
    三、自觉反思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师的教育生活也是如此。善于反思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归纳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教育教学经验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但这些经验良莠不齐,只有通过反思才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经验凝练并上升到理论,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无独有偶,教育家于永正先生也有过类似的阐述。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躬身实践,勤于反思,不停地审视、推敲、追问、质疑自己的教学,才能不断地突破自身的能力[5]。只有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有批判地思考、内省地思考、彻底地思考,才会有深度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走向卓越。

    (一)反思是“什么”

    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教育的“应然追求”是什么?幸福的学校、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学生是个什么样子?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太多的“是什么”需要教师去反思。平庸的教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觉得每天教的学生都一样,每年教的内容都相同,自己已经“游刃有余”,可以从容应对各种不是问题的问题。名师则不然,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问题,都会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其实,问题不是没有,只是缺乏发现问题的激情与耐心。发现不了问题的老师,教育生活就会平淡,职业倦怠感慢慢会滋生。感觉新的问题不断涌现的老师,说明有危机意识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危机意识是一种教育情怀,洞察力是一种教育智慧。有了情怀与智慧,自然会领先他人成長。
, 百拇医药
    (二)反思“为什么”

    于漪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面对各种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做到知其然,更要力求知其所以然。教师要透过现象去寻找本质,这种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丰富的社会实践,也来自于教师广泛的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古人参透万物、认识世界的通道。有了多元化的阅读,反思才会有灵气;有了丰富的实践,反思才接地气。新教育的提倡者朱永新教授曾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又滋养了底气[6]。”对问题溯根求源的韧性,是名师内在的积极品质;对问题高屋建瓴的分析是名师外在的积极表现。

    (三)反思“怎么办”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教育的现实语境中加以观察,与学校实际情况对接,与学生实际情况对照。马克思曾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建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教师作为一名主动思考者,要在行动之前就想好怎么办,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要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霸气”,也不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胆气”,要多想想怎么做会更好、更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突破发展的高原期,向“成功创造期”迈进。
, 百拇医药
    四、自觉创新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大凡名师,都是那些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质疑,有特点、有特色、有特长的人。江苏名师张齐华说:“永远不要重复别人,更不要重复自己。”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也说:“我的工作看起来是重复的,但我从来没有重复的感觉。”不盲从,不跟风,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则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教师一旦成为“保守派”,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消极模仿,也就不会成长为名师。

    (一)有规范的话语体系

    教师能成长为名师,一定有其丰富的、独特的经历与经验。这些经历和经验要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否则名师就失去了应有的存在价值。这种交流和分享是在一定的话语体系下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为此,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要进行学术规范的训练,规范思维方式的培养,养成用规范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7]的习惯。同时,要经常参加一些学术研讨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其作用有三:一是分享思想与经验;二是强化名师体验,增强成长动力;三是有效建立规范的话语体系。

    (二)有属于自己的句子

    作家陈忠实引用海明威的名言“寻找自己的句子”来描述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江苏省教科院的杨九俊教授也借用过此句,指出:“创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寻找表达自己的句子。”[8]我借用此句来表达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教育思维、教学风格或教育做法。名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么个性鲜明,要么观点新颖,抑或是风格独特。, 百拇医药(陆春庚)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