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207296
从“活动”到“活力”:基于体验的心理课程品质提升路径(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5期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为主,但是偏离教学目标、忽略学生全体、缺乏生机趣味、没有交流深度等失去课程体验性,忽视学生心理体验,为活动而活动的无效、无意义的“假活动”充斥课堂,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拉低了课程品质。通过加强课程体验性的效度、广度、力度、深度,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的提升,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调适,在调适中成长”的课程价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体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5-0017-0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为主”,它重在活动,重在学生参与和体验,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因此,体验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的高低,成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运用好“活动”这个载体,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的提升?这是一线心理教师应面对的课题。
, 百拇医药
    一、“体验”的价值认定及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教育研究者曾做过一些有意思的比较。其中,有一个“画苹果效应”的教学实践值得深思。美术课上教学生画苹果,一位教师拎着一筐苹果进教室,每个学生拿一个去作画,然后学生展示作品,谈创作体会;另一位教师是先出示范画,再示范,然后手把手教学生作画的方法、步骤、技巧,对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纠正,力争达到统一。两相比较,后者的课堂,学生画的苹果最像苹果,全班同学画得与范画基本一样;前者的课堂,学生画的苹果形状色彩各异,颇为奇特,甚至出现方形的苹果。

    “画苹果效应”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问题。一个是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味地灌输、复制,学生沦为缺乏生命体验和灵感的容器;另一个是凡事尽量让学生参与,让他们去观察、体验,再付诸实践。试想,当学生面对范画与面对香甜的苹果,哪一种体验深刻?鼻嗅到苹果的清香,手摸着苹果的细滑,眼看着苹果的纹路,如果可以咬一口尝尝滋味,学生的创作是不是会更富生命力?毋庸置疑,学生的体验对于课程品质以及课程中的“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 百拇医药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一致,其课程教学更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始于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内涵包括“关注每一位学生,并尊重、关心和牵挂;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体验—领悟”内在机制的深入理解,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学科化倾向的消极后果的产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非知识性的内容,只有学生通过活动、实践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中介,以领悟为目的,并引导互动、分享、交流,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学生对幸福的觉察、体验和追求。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愉悦,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而这种体验就是幸福体验。幸福体验是学生心理成长不可缺少的主体状态,只有在幸福体验状态中,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 http://www.100md.com
    二、体验活动之“四度缺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品质的“限高杆”

    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能否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因此,课堂上忽略学生心理体验的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的“假活动”。换句话说,不是所有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

    (一)无效度的“无的放矢”之活动

    活动的效度是针对活动的目标来说的,活动只有用于与活动目标一致的目的和场合才会有效。无效度的活动不能紧扣活动目标,方向偏离主题,旁枝逸出是此类活动的主要特点。

    南大版《心理健康》教材七年级“多彩的情绪”一课,教师组织了“快乐天使”评选活动,鼓励学生送快乐,然后由同学们自己评选出最让大家开心的快乐天使。活动中,学生讲笑话、说故事、唱歌、跳舞、演小品,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学生情绪高涨。但是课堂热闹、学生开心之余,再来看“快乐天使”评选活动已经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改变对‘不好’的情绪的排斥态度,愿意了解、接纳自己的情绪状态。”课堂上,学生只是体验了快乐,没有对负性情绪进行认知和体验,则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教师应该着力于快乐等积极情绪的同时,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更为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包括沮丧、愤怒、难受等负性情绪,这对处于“危险期”的青春期学生更为重要。
, 百拇医药
    (二)无广度的“因小失大”之活动

    活动参与面小,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广度,团体心理輔导的作用大打折扣。八年级的“我们是一家人”一课上,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邀请一名女生扮演妈妈,一名男生扮演儿子,并在规定情境里,进行母子之间冲突的表演。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父母的立场和情感,增进对父母的理解。首先,不考虑班级团体开放和包容的程度是否足够支撑这个活动的进行,仅仅两个学生投入的表演,已经将角色扮演活动对于全班同学的体验性减到最弱。“因小失大”的活动,常常因为活动对象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而让团体中的大部分学生沦为“瞧热闹”旁观者,不能产生内心体验。

    如果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能让全班同学两人一组,扮演父母和子女,然后交换角色,进行两种角色的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分享交流,学生的收获肯定要远远大于两个学生近似小品表演的角色扮演活动。

    (三)无力度的“味同嚼蜡”之活动

    这一类活动的特点是,活动没有趣味,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兴趣索然。没有参与就没有体验,无论教师如何使劲,其力度也不足以敲开学生的心扉。七年级“好记性我能行”的一次同课异构观摩活动中,两位教师在对“记忆的三大规律”的内容进行讲授时,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热情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一位教师播放了5岁的王仙妮背百家姓的视频,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由衷感叹王仙妮超群的记忆力。接着教师因势利导讲解记忆的规律。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听讲很认真,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另一位教师在这个环节实施了“最强大脑”活动,进行记忆力比赛,通过对大段文字、数字等的记忆比赛,穿插记忆规律的讲解,并联系学生学习实际,组织交流、分享活动,进行学习方法的辅导。, 百拇医药(万红刚)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