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7年第35期
编号:13207109
从简单粗暴回归理性认知(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第35期
     小徐:好像是的……

    咨询师:那你想想有没有其他原因?

    小徐:(蹙眉,沉默了一会)同学大概有些怕我吧……

    咨询师:同学为什么会怕你呢?

    小徐:可能因为我说了一些过分的话,但我说的他们不听,我就很急。

    咨询师:因为你容易说一些伤害同学感情的话,所以同学有些疏远你?

    小徐:大概是吧。

    咨询师:我记得你说起过运动会报名时和同学发生的事情,当时说过什么你还记得吗?

    小徐:记得一些。

    咨询师:那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位同学,别人对你讲了同样的话,你的感觉怎么样?

    小徐:(沉默思考了一会)不好受,应该会生气的。

    咨询师:如果你在说那些话之前能想象到对方的心情,你会不会还那样说那样做?

    小徐:应该不会了……

    咨询师:也许事情还是会发生,但你改变一下你的行为,是不是结果会变好一些?

    第三阶段,我尝试让小徐理解同学疏远她的真正原因,学会换位思考,并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小徐记录每天和同学交往过程中的一两件事情,内容包括事情起因,我的想法与做法,同学的反应,我的反思(有没有考虑同学的感受、语气态度怎么样,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等)。下一周的咨询中,小徐完成了她的“家庭作业”,带来了记录下的五件事情,我们逐一分析,在分析中我认同了她能够考虑到他人感受的方面,也对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建议,小徐也欣然接受。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巩固小徐换位思考的能力,同时发展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

    四、个案评价

    (一)效果评估

    这个案例一共辅导了五次,持续了三个多月,从小徐的表现和老师的反馈来看,小徐的不良情绪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行为问题也有所改变,对同学的态度缓和了许多,同伴关系有一定改善。在辅导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逃课与校外人员接触的现象。

    (二)个案反思

    学生的品行障碍并不是体现在一件事情上,它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往往背后有着深刻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在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盯着某个事件,将它作为一个孤立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将事件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因素等结合起来考虑,尝试找到触发事件的深層原因,再对症下药,从情感宣泄、认知调整、行为改变等方面进行辅导,在这个案例中,我认为缓解小徐的不良情绪是辅导能顺利开展的基础,调整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是辅导获得成效的核心,逐步改变其行为是辅导的希望达成的最终目的。所以在谈话中,我抓住“核心”,找出小徐的认知偏差(如认为自己撒谎、骗人都是外界环境逼迫的结果;与同学关系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等),并通过一定的谈话技术让她认识到自己认知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而改变处理问题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作者单位:上海金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508)

    编辑/左文萍 终校/温尔虹, 百拇医药(陈健美)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