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育提升高中生学习效能感的实证研究(3)
前测阶段,通过对两个实验班与对照班共200多名学生进行的学习效能感测试分析发现,学生学业能力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学生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学习能力的判断和自信。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采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和自信。参与实验的学校是一所市排名较靠前的普通中学,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能力,对自己能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避免学业失败的学习能力的判断和自信较高,超过理论中值(33分)。通过访谈得知,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用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上,自身可支配时间较少,而且在学习方式与学习时间管理上得到的指导较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是否能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表达出的自信较弱。因此在实验干预的过程中,心理训练方案侧重学生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设置了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训练。
2.学习效能感前测总分对学习效能感后测总分有显著影响
结果表明,个体学习效能感的原有水平会影响实验干预后期学习效能感的改变。这符合班杜拉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必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因此,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面对困难、遭遇失败时能进行更加合理的归因,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面对困难与挫折,容易进行不合理归因,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使得自我效能感进一步降低。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中,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这与个体的成功经验体验和归因方式有关。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应协助学生体验成功经验同时习得合理归因。[14]
, 百拇医药
(二)协同教育有效提升学习效能感的原因分析
首先,对于理科班,“1+1+1>3”协同教育方案设计科学合理,针对性强,辅导形式选择适切。训练方案以团体心理辅导和自我效能感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在调查分析学生的情况以后,通过前测数据的支持,在方案的设计上借鉴了前人关于提高学习效能感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前测数据分析,学生能力自我效能感高于学生行为自我效能感,需重视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训练。对学生进行随机访谈中发现,学生普遍表示学习任务多,压力大,容易产生回避和拖延行为,而且对于难度逐渐加大的学习内容,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说明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上有所欠缺。魏源[4]的研究表明,通过学习策略的辅导与学习心理效能训练,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感能够得到提升。对学习目标的有效调控、学习情境的营造与选择、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的善用对学习效能感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设计的方案包括自信心训练、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情绪与心态调节四个主题12次班级团体辅导,自信心训练2次、学习动机激发3次、学习方法与策略辅导3次、学习情绪与心态调节4次,学习方法与策略辅导以及时间管理和自我调节方面的课程占课程总数一半,符合学生实际需求。12节心理训练课程,主要以团体心理训练的方式为主。班杜拉的研究指出: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生理和情绪唤起和情境条件是个体效能感的获得和持续依赖的五种信息源[15]。团体辅导提供了大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体会成功,获得亲历的掌握性经验,认识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自信心得到增强;团体辅导形成的课堂氛围是开放、接纳的,可以通过对同伴的观察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分享,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影响正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的学生,学会合理的归因,找到合适的自我期望与评价;通过良好心态调节训练,可以实现情绪唤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缓解学生的焦虑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因此,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训练、亲身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获得替代性经验、情绪和心态调节等是提升学习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 http://www.100md.com
其次,“1+1+1>3”协同教育方案关注到学习效能感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元交互的作用,用协同的思想进行学习效能感的干预。在学校的学习情境中,让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培养,通过心理辅导、班级教育、学科指导三部分教育内容的融合作用,学生个体与班集体共同努力并感受到有利于学习自我效能感发展的积极氛围,把学习效能感的培养从认知层面落实到行为层面,全面提升学习效能感。
贾娟[16]发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关注与关心这两个教师情感支持维度对中学生学习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王翠萍、张大均[17]认为,针对学科特点构建的渗透培育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1+1+1>3”协同教育方案在班级心理团体辅导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把教师的支持与激励渗透到日常管理中去,把心理课堂上的干预效果延续至课后,保持干预带来的影响。在四个不同主题的心理训练中,结合班级情况,联合班级教师,我们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渗透工作。
第一部分:自信訓练课程后,班主任通过班干部组织,收集班级学生优点,并进行优点比拼活动,设计学生优点与课程活动反思展板,放置于课室门口,鼓励学生积极发现自己的长处,营造正向的充满能量的氛围。, http://www.100md.com(梁剑玲 邓秀平)
2.学习效能感前测总分对学习效能感后测总分有显著影响
结果表明,个体学习效能感的原有水平会影响实验干预后期学习效能感的改变。这符合班杜拉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必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因此,学习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面对困难、遭遇失败时能进行更加合理的归因,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面对困难与挫折,容易进行不合理归因,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使得自我效能感进一步降低。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中,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这与个体的成功经验体验和归因方式有关。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应协助学生体验成功经验同时习得合理归因。[14]
, 百拇医药
(二)协同教育有效提升学习效能感的原因分析
首先,对于理科班,“1+1+1>3”协同教育方案设计科学合理,针对性强,辅导形式选择适切。训练方案以团体心理辅导和自我效能感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在调查分析学生的情况以后,通过前测数据的支持,在方案的设计上借鉴了前人关于提高学习效能感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前测数据分析,学生能力自我效能感高于学生行为自我效能感,需重视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训练。对学生进行随机访谈中发现,学生普遍表示学习任务多,压力大,容易产生回避和拖延行为,而且对于难度逐渐加大的学习内容,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说明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上有所欠缺。魏源[4]的研究表明,通过学习策略的辅导与学习心理效能训练,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感能够得到提升。对学习目标的有效调控、学习情境的营造与选择、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的善用对学习效能感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设计的方案包括自信心训练、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情绪与心态调节四个主题12次班级团体辅导,自信心训练2次、学习动机激发3次、学习方法与策略辅导3次、学习情绪与心态调节4次,学习方法与策略辅导以及时间管理和自我调节方面的课程占课程总数一半,符合学生实际需求。12节心理训练课程,主要以团体心理训练的方式为主。班杜拉的研究指出: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生理和情绪唤起和情境条件是个体效能感的获得和持续依赖的五种信息源[15]。团体辅导提供了大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体会成功,获得亲历的掌握性经验,认识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自信心得到增强;团体辅导形成的课堂氛围是开放、接纳的,可以通过对同伴的观察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分享,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影响正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的学生,学会合理的归因,找到合适的自我期望与评价;通过良好心态调节训练,可以实现情绪唤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缓解学生的焦虑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因此,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训练、亲身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获得替代性经验、情绪和心态调节等是提升学习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 http://www.100md.com
其次,“1+1+1>3”协同教育方案关注到学习效能感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元交互的作用,用协同的思想进行学习效能感的干预。在学校的学习情境中,让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培养,通过心理辅导、班级教育、学科指导三部分教育内容的融合作用,学生个体与班集体共同努力并感受到有利于学习自我效能感发展的积极氛围,把学习效能感的培养从认知层面落实到行为层面,全面提升学习效能感。
贾娟[16]发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关注与关心这两个教师情感支持维度对中学生学习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王翠萍、张大均[17]认为,针对学科特点构建的渗透培育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1+1+1>3”协同教育方案在班级心理团体辅导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把教师的支持与激励渗透到日常管理中去,把心理课堂上的干预效果延续至课后,保持干预带来的影响。在四个不同主题的心理训练中,结合班级情况,联合班级教师,我们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渗透工作。
第一部分:自信訓练课程后,班主任通过班干部组织,收集班级学生优点,并进行优点比拼活动,设计学生优点与课程活动反思展板,放置于课室门口,鼓励学生积极发现自己的长处,营造正向的充满能量的氛围。, http://www.100md.com(梁剑玲 邓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