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13期
编号:13227666
“小团体”的大意义:中学班级管理的“七寸之地”(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13期
     〔摘要〕本文从班级小团体的特征、形成心理原因及分类入手,重点阐释了“小团体”在班级建设中的正负两面性,并详细探讨了班级管理中如何引导“小团体”融入班集体的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中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62-04

    “大家好! 我是高一年级的一位新班主任。我在这里想要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班在开学后三个星期开始出现了‘小团体’。这里我先说明一下我们班级大概的风气和本人在班级的形象:我们班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友善,不会有排挤他人的情况。至于我本人,班级管理较为严格,目前并没有被抵触的现象。这一‘小团体’大概是四个人所组成,其中带头的是一个在班上表现较为活跃的人。最近他们有刻意排挤其他同学的情况。我希望可以阻止他们排挤同学,并尽快在他们还没有很活跃前拆散‘小团体’。希望各位可以给出建议或解决的方法,非常感谢各位!”
, http://www.100md.com
    在前不久的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一位年轻新班主任的一段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随手就记录了下来。班集体是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在班级中,常常可以看见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关系特别密切,无意间他们便形成一个个“小团体”,他们经常一起谈天说地,一起交流新歌、图书、玩具、饰物等..... 在一个班集体中这种自发形成的各色“小团体”是相当普遍的。如果协调不好这些小团体的关系,会影响到班集体氛围,使班集体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全面深入了解、整合班级的小团体,使他们走向积极向上的轨道,是老师们必须面对的一项大课题。

    一、“小团体”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非正式群体”[1]的观点,班级内的学生群体按其组织形式不同,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形成的,如班委会、团支部、各类班级代表队等;而本文所探讨的“小团体”是指由学生自愿结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类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学生中的这种“小团体”是客观广泛存在的。其特征是:人数较少;一般都有“领袖”或“核心人物”;成员的性格、兴趣爱好基本一致;成员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经常聚集在一起活动;成员之间相互制约,团体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塑性大;由学生自发组成、自由结合在一起;心理兼容、相互吸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成员某方面的心理需要,因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团体凝聚力[2-3]。
, 百拇医药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期,随着自我逐渐成熟,而趋向个别化与独立化,许多特别的人际关系、个人价值、情感经验家庭无法提供;面临着许多新事物、新困惑,可他们又不愿意或不可能同自己的家长或老师交流,青少年转而诉求于朋友、同伴团体,共同探讨问题、倾吐心声、解决疑惑,借以寻求归属同伴群体的认同感。具体而言,青少年步入小团体的主要原因就是归属感的需要,主要包括两个心理效应[4-6]:

    (一)渴望获得认同的从众心理效应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非常渴望获得同伴团体的认同,他们常常会为了盲从团体而放弃自己的个性,没有办法辨认是非善恶,从而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表现出与大部分学生一致的心理和行为,而这就是所谓的群体中“去个性化”的现象。有些青少年会认为,若不加入小团体会显得自己被同学们孤立了。如看到有一些孩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就会自然而然地凑上去。《巧克力战争》这部电影很典型地描绘了“祈祷者协会”小团体对青少年从众心理的影响。
, 百拇医药
    (二)基于共同志向、兴趣、爱好的相似性和接近性效应

    在群体中,人际吸引带来的感情依赖通常遵循某种接近性或相似性原则,主要包含时空接近性、利益相关性、观点一致性或相同的兴趣爱好、背景经历等。从现实来看,拥有共同的志向兴趣爱好的同学,可谓志趣相投,彼此有共同交流语言,成员之间沟通与合作,确实容易形成小团体。

    二、班级“小团体”的分类

    大量研究表明,中学班级中的小团体普遍存在,且多种多样。王永春按照中学班级“小团体”的成员特点、形成原因、活动方式等把学生“小团体”划分成如下几种类型[7]。

    1.爱好型。其成员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公开在一起活动。这与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广泛性、迁移性有关。这是中学学生“小团体”存在最多和参加人数最多的群体。

, 百拇医药     2.情感型。成员之间往往脾气相投,有相似的经历,或者是过去的老同学,相互有较深入的了解。這种群体人数较少,排他性很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情感色彩浓厚,一经形成便很难拆散。多存在于一些心胸较狭窄、情绪较忧郁的女学生当中。

    3.反抗型。它由一些反抗心理、逆反心理极强的学生组成。一些成绩差、调皮、经常受到教师批评或惩罚的学生,或与班级以外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有较多接触的学生,其身边有一些追随者,便形成一种以反抗教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为目的的小群体。其成员在受到教师批评产生抵触情绪时,往往采取在课上捣乱、课下攻击凌辱异己的行为,对班集体建设危害甚大,甚至对社会构成危害。反抗型群体数量极少,但影响极坏。

    三、“小团体”的正负两面分析

    班级小团体以其特殊的力量,对班集体的建设及学生个体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既有很多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少负面的消极作用[8]。
, 百拇医药
    (一)“小团体”的正面作用

    1.有助于成员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作为独立的个体,很多个人的想法和情绪不能在公开渠道得到充分的表达,学生自发形成的“小团体”便成了班级管理的有益补充。小团体的存在便给予他们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和支持,减轻成员心理上的压抑、孤独、焦虑,使其心理得到适度放松、调节的需求,从而使团体成员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2.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其自主性的提升。由于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多变化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小团体”也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共同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心理需要可以把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吸引在一起,充分展示了自我;不同的脾气秉性、学习水平的学生也可以相互聚在一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各种兴趣小组,对课堂所学知识起到了补充和延续的作用,丰富了活动课的内容,对学生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百拇医药(马俊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