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20期
编号:13289693
教育,应该更注重“在路上”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20期
     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在一个雪夜突然萌生会见自己朋友戴逵的念头,于是,划船而往。等到了戴逵家门口却令船夫返回。问他原因,回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确,真正的旅行并不仅仅是直奔“终点”,还在于你如何去感受“过程”。王徽之已经在路途中达到“兴尽”的境界,已经欣赏到月光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滑行并且绽放着晶莹的“花朵”之景,那么见不见戴逵已经不太重要。

    一个孩子的教育或成长也是如此。真正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直奔结果,也意味着“在路上”,意味着过程中的自主跋涉、个性探索和多元挑战。当下,一部分学校,常常不知不觉地陷入“唯目的论”或“唯成绩论”的窠臼之中,而置教育的特殊性、过程性和个体性而不顾。当教育直奔“成人视角”下的“终点”而去,孩子们思维的过程、生命当下的体验、遭遇和价值必将被漠视,由此带来的教育的急功近利,孩子们的仓皇成长和表面的“绚丽繁华”,也是得不偿失的。

    一个幼儿拿着小刀在自家的小车上留下刺眼的“划痕”,父亲气急,打伤孩子以致住进了医院。事后,这个粗暴的父亲從医院回来,才发现孩子在车上留下的“划痕”,竟然是充满浓浓亲情的五个字“爸爸我爱你”。
, 百拇医药
    每一个事件的背后,每个“划痕”的诞生,每句词语的蹦出,每个波澜的起伏,每个细节的隆起,可能都有特殊的用心和原因,可能都是孩子们某种天性的自然流露,可能都是童性、童心的自然体现。而要体察到这一切,需要教师的“火眼金睛”,需要教师高度的耐心、敏感和警觉,更需要教师俯下身子,关注过程,关注日常,注重生成,改进细节。的确,站在终点的那个人值得我们翘首,但正在旅途中的那个人更值得我们频频张望。真正的成长并不仅仅是“摘到果子”,也意味着枝枝叶叶的抽芽、吐绿、绽放和结穗。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老师:碰到被标上“坏孩子”标签的学生,不以非此即彼的态度“盖棺论定”,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去诘难惩罚,而是静下心来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过程中的诸多辗转、波折和迂回。慢一慢,也许是另一片乾坤;慢一慢,也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她说,在她长达二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不是以最终的考试成绩评价孩子,而是更注重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那些不起眼的细节,那些无关分数、无关考试、无关掌声但却洋溢着生命灵性的细节。每一次“糟糕”,每一次“事故”,或每一次笃定的“失败”,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
, 百拇医药
    考察或者评价孩子们的成长,除了家长和学校都翘首企盼的那张“一考定终生”的成绩单之外,还应该把过程性评价纳入其中,以多重尺度重新打量和审视孩子们的成长轨道和生命质量。最起码,应正视孩子们的偏好、负荷力、学习效能感和可塑性,从儿童视角和孩子“内环境”的成长规律出发,来理解学生、研究学生和评价孩子。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经发出感慨:“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是人生的必修。”应付“不速之客”,其实就是注重过程,就是注重“路上”,就是注重孩子们当下的遭遇和价值。孩子成长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他们最接地气的成长,其实就发生在“路上”,就是过程中的起转承合和“静待花开”。教育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还未到终点,孩子们的心已经闪闪发光,情感的翅膀已经扑棱棱地张开,生命拔节的声音已经在劈啪作响。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松树镇中截堡小学,武威,733026)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http://www.100md.com(张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