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22期
编号:13283921
我不想上学(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22期
     曾:妈妈说好,我能理解你。

    师:嗯,好的。

    想起一句流行语:“我们听过很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许多人大道理都懂得,但却是做不到呢?回到弗洛伊德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理性,道理存在于意识层面,但是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是潜意识层面,意象对话可以绕开理性,在人的潜意识层面去改变意象,不讲大道理,直接用形象思维交流,这就是意象对话的魅力所在。小曾同学在现实中与母亲的矛盾冲突,通过意象对话技术,在潜意识层面,让小曾充分表达了对母亲的期待,把内心的真实感受对母亲说出来,与母亲完成了一次良好的对话沟通,拥抱更让小曾感受母爱的温暖,从中得到成长的力量。

    事后,通过班主任约谈小曾母亲,跟她分析孩子的上学恐惧与她有密切关系,让母亲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尽快与孩子分床睡,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希望家长能理解、接纳孩子,给孩子温暖的支持,充足的爱与关怀,即便孩子仍有不想上学的念头,家长须坚持“不打,不骂,但不能不理”的原则,鼓励孩子坚持上学,并对家长在沟通方式上做指导。
, 百拇医药
    (二)认知行为治疗(CBT)直面恐惧

    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小曾的行为做SRC分析,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包括认知的、情绪的、身体的、行为的,C代表结果,并把小曾对学校恐惧的反应模型,通过图画展现出来,让小曾更直观地看到自己。

    从图中反应模型可看到,每当上学的刺激S1出现时,恐惧焦虑情绪上升,数值达90以上,小曾做出R的反应,认知反应:认为自己不行,去上学会受不了;情绪反应:出现恐惧,紧张、害怕、担心等消极情绪;身体反应:全身冒汗、心跳加速、脸色煞白;行为反应:回避、拒绝、逃离。回避、逃离的行为反应,可以让情绪立刻降下来,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到。小曾一直重复着这样的模型,S2、S3、S4……采取回避的态度去处理问题,例如拖延上学的时间、不去学校、在学校里躲起来等,只能让小曾短期内受益,可以使突然上升的情绪从恐惧、焦虑的高峰一下回到低谷,但并不能让问题得到解决,长此以往,会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学习受到影响,更加难以融入集体。小曾看完我对他心理问题的模型分析后,表示认同。我马上问他:如果我有办法可以让你改变,你愿不愿意改?他欣然答应(激发他主动改变的欲望)。改变的关键点在于,让小曾在出现恐惧、焦虑、害怕、担心等情绪状态时,主动去适应它,而不被动回避。我让他想象在家准备要来上学的情境,给自己的恐惧打分,0~100分,当恐惧值达到70分以上时(想象时,恐惧分值越高效果越好),让自己的不适感持续一段时间,保持住这种感觉,抓住它。可以对恐惧说:“嘿,老朋友,你又来了!我要抓住你,你可别跑掉了!”小曾发现当他能够直面恐惧时,恐惧反而消失了,他越想去抓住恐惧的感觉,恐惧却偷偷跑掉。
, 百拇医药
    (三)巧妙处理移情,引领正向行为

    一天,小曾做完咨询,走出咨询室后又回来,说希望在咨询室写作业,直到晚修放学。凭借职业的敏感,我猜想,小曾是不是对我产生了移情?把我当作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第二天,办公桌上的纸条验证了我的猜想。

    弗洛伊德将移情定义为“患者在分析师身上看到了他童年和过去的某个重要人物的复活,因此把适用于这一模式的情感和反应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即来访者将早年对父母的感觉、想法、情绪等,表现在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或者将过去与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重现在咨询师身上。很明显,小曾把我当成妈妈了,如果我继续重复着小曾过去与妈妈的关系,那么小曾在这段关系中是不会得到成长的,我必须跟他妈妈有所不同的,才能够帮助小曾获得成长的力量,这样才能利于关系的推动,协助他成长。在处理移情上,我主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原则:

    1.提前设置,不让来访者牵着鼻子走
, 百拇医药
    移情处理不好,来访者容易缠着咨询师不放,在任何时间、地点,只要他想,他就一定要找到咨询师,得到关注,如果咨询师不答应,甚至威胁,恐吓,直至咨询师妥协。因此,遇到移情个案,对咨询师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我首先表达感谢,感谢他对我的信任,其次,对他提出要求,希望他按照我值班的时间来咨询,周末是属于老师的私人时间,不接待任何来访者,我也不在QQ上咨询,这是我工作的方式,我问他能尊重我的工作吗,小曾点头表示接受。这样的设置,让咨询师變得主动起来,不会被来访者牵着鼻子走。事实证明,接下来的几次咨询,小曾都能遵守约定。

    2.关注、鼓励来访者的正向行为

    当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时,他可能会用各种手段引起咨询师的关注,这时,咨询师要注意选择性的关注来访者的行为,引领他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小曾同学曾写信,说自己感觉越来越糟糕了,觉得自己透不过气来了,有点想“自杀”,并急迫预约我跟他做咨询。字条上的自杀,他刻意带上了引号。他的这种反应,跟我的感觉相反,于是我马上向班主任了解他的近况,上课的情况和最近的情绪,班主任表示挺好的,经过咨询,状态有明显好转,得到验证之后,我确定,他是故意把自己的情况说得很糟糕,以此来引起我的重视。我刻意把他的咨询安排在后面,强化他遵守咨询规定的意识,同时表达老师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并没有因为他情况很严重,想自杀而特殊地关照他,以避免他以后学会以消极的状态来换取我的关注。在咨询中,我刻意回避他难受、孤独、压抑、不想来学校的负面的情绪,而是挖掘他在学校里的积极体验,比如,在学校,你有没有感觉什么事情是让你放松、愉悦的?哪怕只是非常短暂的。只要是小曾发现的生活中的快乐,我都表示赞许,大力表扬,并且给他布置家庭作业,让他把生活中感到快乐的瞬间,让自己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事件记录下来,咨询时带来跟我分享。慢慢地,我对他正向行为的高度关注,会引导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正向行为。
, http://www.100md.com
    3.接纳、理解、支持,成为心理成长动力

    现实生活中,小曾对母亲既依赖、需要,同时又抗拒、防御。这种关系通过移情投射在我身上,我有时是好妈妈的化身,有时又充当着坏妈妈的角色,当我能满足到他的需要时,我就是好妈妈,相反,他就感觉我是坏妈妈。“老师,您是对我关心最多的老师,是最棒的心理教师,我非常信任您。您是一个在我心中无可替代的心理教师。”“老师,我不想再咨询了,我找你也没有用,所有事情让我自己解决,我决定放弃!”可以看到,“好妈妈”和“坏妈妈”交替出现,处理的关键是,当出现“坏妈妈”时,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能像现实中妈妈的做法,不能理解儿子,责骂,控制,相反,即便他对心理咨询师有情绪,抵抗甚至攻击,心理咨询师依然接纳他,给他支持、鼓励,让他在妈妈身上没有获取的心理能量,在咨询师这里得到补偿,有足够的力量成长。看到他写的放弃信时,我给他写了一封回信。内容如下:

    “收到你的信,我很意外也很难过,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痛苦、悲伤、难过、怨恨,我都能感受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孩子,他悲伤、难过、煎熬、无助。他想寻求帮助,却又担心自己的状态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不想麻烦别人,不想让人担心,宁愿自己扛。可是稚嫩的肩膀又如何能承受那‘快要断气’的痛苦!于是,他想放弃了,不再努力,努力也没有用……我想或许是我给你的支持、关心、理解还不足够,才会让你退缩,放弃努力,我感到难过,心痛,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你感觉舒服一些,但我愿意继续支持你,给你温暖,给你力量,我想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 百拇医药
    我的接纳和理解、温暖的支持,给了小曾面对困难的勇气。他回信:“老师,我的退缩,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不够坚强,是我不敢面对困难。您能如此了解我的心理,我真的非常感动,您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我被您的善良所打动了,不管我的想法是否正确,您都会支持我,您就是我的心灵导师!这份支持已在我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五、效果评价

    本案例共进行了六次咨询,收到来访者的九封来信。我用房树人绘画心理测试给小曾做了心理分析,用CBT认知行为疗法做了行为模型分析,使小曾直面恐惧,不再害怕来上学。意象对话技术修复了小曾与母亲的关系,巧妙处理移情使小曾获得心灵成长。通过辅导,小曾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生活,不再惧怕学校了,并且在学习态度上有所改善,更令人可喜的是,经常在球场上见到他与同学打球的身影。在最后一次咨询结束之后,我又让小曾画了一幅房树人图(如图4所示):

    可以看到,房屋上代表与母亲情绪冲突的烟囱不见了,说明对母亲的愤怒,抵抗的消极情绪消失,双方关系得到修复;透射出过滤性、防御性的云朵也不见了,一方面表示他不再压抑自己的想法,学会了交流表达,另一方面表示他已经能够接受和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再防御和无声抵抗;另外代表交流模式的窗户,虽然依然还有不足,有待提高的地方,但跟以前相比也有了改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城第一中学,东莞,52312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百拇医药(卢建谊)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