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31期
编号:13268352
用“第三只眼”看心理课教学的有效性(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31期
     第四部分:必记——必须记录的内容,是指心理教师在课中明确提出要记录的部分,一般是課堂中心理测试、课中心理活动参与内容、课后需思考完成的书面内容等。比如,新生第一堂心理课会布置一个“画树”的心理作业,这其实是心理课开课之前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进行的前测。再如,“我是谁”一课中有一个教学环节:头脑风暴,完成20个“我是什么样的人”句子,在“选择”一课中“生命选择”体验活动:让学生将生命中五个重要东西或人一一抛弃,从而澄清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此时的心理笔记相当于作业活动纸,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通过学生书写自己活动体验的内容,将学生在辅导活动中的兴趣点、参与度、内心活动过程客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从中了解每位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与感受,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有心理困惑需要心理帮助或者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起到了心理预警作用。

    第五部分:课堂总结和感悟——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梳理自己课中的收获,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是实现学生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一步。心理课是重实践、重体验、重感悟的课程,一堂心理课是否达成了辅导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的程度。学生通过书写自己课堂中的收获,可以梳理参与活动后的情感体验,并对自己已有的观念进行反思,这个过程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和外化。同时,这一部分也是检测心理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的总结与感悟能够契合辅导主题,能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术,那么这堂心理课就有效达成了辅导目标。如若不然,则需要老师进行教学反思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