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8年第34期
编号:13264514
共情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34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共情; 心理暗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4-0076-02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摇篮,也是对孩子毕生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父母虽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却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人生导师。本文以小学低年级学生为对象,结合现实的生活情境,谈谈心理学理论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以期能给父母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关注孩子的情绪——共情

    情景再现:闺女学习舞蹈三年多了,也参加过大型的演出,但每次都是群舞,没有独自上台的机会,有一次妈妈的单位开展“樱花之星”决赛,妈妈给闺女报了个节目,回去跟闺女说:“敢不敢独自上台啊,妈妈学校明天晚上有个演出,你敢跳舞蹈《吉祥》吗?”闺女犹豫说:“啊,不行,我不敢。”看见她的表情,一副想参加但是又害怕的样子,妈妈顿时明白了,她是没有信心,需要人帮助她克服心理的那道障碍。妈妈接着说:“哦,妈妈知道了,宝宝其实是挺想参加的,但是呢,有那么一点点害怕,怕自己做不好。”孩子接着说:“嗯,是的。”她能感觉到,妈妈能够理解她。

    这时妈妈做到了与孩子共情,即理解孩子的情绪,知道她当下在想什么,是什么感受。被别人理解是一件特别能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

    一旦说中了孩子的感受、原因和愿望,他的情绪就会流动起来,当我们能够做到不带评判的倾听,去进入孩子的世界时,孩子就能感受到你的用心,他才会把自己的心交给你,愿意跟你一起分享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也只有他把心交给你,他才愿意“听你的话”。

    “共情(empathy)”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也称为神入,又译作同感、同理心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