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23期
编号:13412708
霍妮社会文化观视角下的网络成瘾干预(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23期
     三、从社会文化观的角度理解网络成瘾

    波波的问题,符合霍妮描述的神经症进程:波波小时候,父亲在国外留学,一岁前由母亲独自抚养。母亲也是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觉得做家庭主妇、带孩子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动不动与公公、婆婆及回来探亲的丈夫争吵。由于父亲在外留学,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埋怨父亲不让她找工作,也流露出波波对她的拖累感,动不动便对波波发脾气,对爷爷奶奶发脾气。后来,母亲在他一岁时出国,将他单独留在家中。在国外,父母两人又生了一个女儿,回国后,两人都表现出对妹妹的偏心,常常要波波让着妹妹,每次兄妹冲突波波就会挨揍。由于波波父母都是高知识分子,他们希望波波也成为有用之人,从小就给波波树立远大理想,希望波波能够进入中国科大少年班。因此,五岁不到,波波就进入小学学习。父母要求波波考第一名,如果考得很好但没有成为第一名,也会受到父母的责备。这些无疑是霍妮所说的“基本罪恶”,它们导致了波波的“基本焦虑”,产生了对安全感的担忧。

    由于无论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标准;无论再怎么表現好、听话,也不如妹妹那样获得父母的宠爱;别的小朋友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娇,获得父母的礼物,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他只会受到父母的限制,不能吃垃圾食品,要成为第一名,要让着妹妹。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发展出一些顺应方式:极度的自我控制、外化、逃避等。由于这些顺应方式是不正确的应对方式,不能帮助他更好地与父母、妹妹和别的小朋友相处,他一直生活在深深的焦虑中。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接触到了网络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发现可以不受人限制,可以通过打斗、对抗发泄内心的焦虑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