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19年第31期
编号:13400436
小学生入学适应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第31期
     〔摘要〕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面对适应方面的挑战、克服适应不良,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在儿童天性的原状态理论指导下,设计并实践小学生入学适应专题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方法和经验。专题课程从内容建构、实施建议到课程评价办法都进行了仔细考量,旨在帮助一年级新生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向小学学习生活的过渡,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现新角色的转变,也尝试为一线教师提供促进新生适应的有价值的办法和经验。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社会性适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1-0019-04

    一、问题的提出

    入学适应是小学新生面对的重要问题,它关系着学生未来学校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取向。白波燕[1]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入学适应主要集中在集体生活、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学习制度四个方面,集体生活和学习制度适应较好,而人际交往和情绪情感适应较差,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邓祎[2]从学前教育的视角来研究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适应现状,结果发现在学习适应方面,学习习惯不好是新生最大的适应问题。其中,注意力集中与倾听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学习适应的关键所在。研究者还发现,学生在独立性与生活能力方面适应最差,最为常见的问题是不能管理学习用具,丢三落四,依赖思想严重;尽管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逐渐成熟,但上课随意讲话、玩东西和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较多[3]。朱慕菊[4]主编的关于幼小衔接的报告把入学适应分为学业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学校教师和家长普遍重视学业适应,对社会性适应相对忽视,而学生在社会性适应上又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独立自理和人际交往方面。

    如何帮助小学一年级新生面对适应方面的挑战、克服适应不良,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一年级新生在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两个方面都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学习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习惯的问题,社会性适应的问题则主要存在于人际交往、独立自理、情绪情感、规则与任务几个方面。本文结合对小学生入学适应专题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尝试从以上问题出发,设计完整的小学生入学适应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二、小学生入学适应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建构

    (一)理论依据:基于儿童天性的原状态

    李晓雯[5]在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中提出,儿童天性的原状态较多保留了儿童生命发展中的原始成分,主要包括儿童的食性、求知性、游戏性、恐惧性、奋斗性、同情心、好群性和竞争性。小幼衔接期教育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小学一年级第一个月的教育,它需遵循消减小幼衔接期教育的恐惧感原则、亲力亲为的细节化教育原则、行有所止教育原则、尊重孩子意愿的教育原则、即时鼓励表扬的教育原则和养成教育原则。

    小学生入学适应专题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设计以儿童天性的原状态理论为指导,设计时充分考虑释放和保护孩子的天性,同时解决入学适应上的普遍问题。常规的小幼衔接期为一个月,参照教育教学实际,本文认为可灵活界定为2至3个月,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理论课时为12课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

    小学生入学适应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儿童天性的原状态理论为指导,在梳理新生心智发展水平和面临的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旨在帮助一年级新生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向小学学习生活的过渡,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现新角色的转变。

    (三)课程内容安排

    课程分为“学习适应”“社会适应”两个模块。其中“学习适应”模块要求学生对正确的、好的学习习惯有积极的认识,初步分辨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较为稳定的、好的学习习惯并坚持下去。该模块包括“学习习惯”“认知发展”两个子模块4个课时的内容。“社会适应”模块要求学生了解生活各个方面与过去的不同,形成规则意识并愿意努力遵守规则,增强学生独立自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较好地进行同伴、师生交往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适应并从新的环境中自主成长。该模块包括“人际交往”“独立自理”“情绪情感”“规则与任务”四个子模块。

    各课时具体名称及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三、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

    课程设计是否有效,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评价。尽管课程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较多,但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董书涵[6]在研究中提出,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课程评价的范围和内容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课程评价过程包括准备、实施与反馈三个阶段。李翔等[7]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中明确提出了“目标指向心理品质、内容着眼心理问题、过程关注心理交流”三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构建了评价体系。

    本文主要参照李翔等[7]的研究,结合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调整项目及分值,构建针对小学低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评价指标。评价指标除了考虑教师、教学过程、学生三个课堂要素维度之外,还考虑课后反馈维度,因为改善学生的入学适应状况是本专题课程设计的初衷。“教师”维度包含教学素养、共情与关注、化身孩童、教学理念四个子维度9个观测点,“教学过程”维度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素材、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五个子维度17个观测点,“学生”维度包含行为参与、情感体验、认知观念三个子维度5个观测点,“课后反馈”维度包含行为发展、情感态度、认知接纳三个子维度5个观测点。详细内容见表2。

    四、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建议:基于小学生入学适应专题课程的实践

    (一)活动的选择以学生的真实问题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参照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感悟与发展,以活动为中介的課程形式[8]。“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基本的学科性质[9],课程设计源于学生的问题,旨在促进解决问题。小学生入学适应专题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前人的实证研究为参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所选择的活动针对性强、可行性高。, 百拇医药(沙文居?张超)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