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026
编号:13809152
基于归因方式解决心理冲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26
     本案例中,该男生陷入典型的“外归因”,认为没有得到荣誉是由于老师的偏心和不公平,于是他选择了报复行为,即通过所谓的不听课、上课看小说以及顶撞老师,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对老师的不满。通过咨询,咨询师澄清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通过疏导情绪、自由讨论等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三次咨询和家庭作业,孩子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认知偏差、自我中心思维和消极情绪,开始建立起合理的归因方式,孩子身上也恢复了积极阳光的一面。

    第三种情况:压抑(疾病)

    这是内归因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内归因,就是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自身原因,表现为自责、自怨自艾或忍让,本质上是一种压抑。而长时间的压抑,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从个体心理成长的角度来说,过分压抑是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因为下次遇到类似场景还会重复出现相似的应对方式。“算我倒霉”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内归因常常是不客观的,不符合真实情况。我们在咨询中发现,一些来访者的内归因表现出对自我的过分苛责,甚至不是自己的责任也算到自己头上。如果一个人长期进行内归因,而又不能正确归因到真正的问题上,往往会出现“我很无能,我很失败”的挫折感。这种错误认知,时间长了会影响心理健康,进而会带来工作、生活或学习上的适应不良,比如出现失眠、焦虑、心烦、恐惧、强迫等心理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