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028
编号:13799964
同伴交往中“孤独生”的心理困境与心理援助(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28
     三、“孤独生”的心理困境

    (一)“大家看不到我”

    性格内向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心理往往胆怯,内心脆弱不敢与他人交流,容易害羞,往往是有交往意向缺乏交往能力一类的“孤独生”。这类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不会主动结交朋友,当别人做游戏或者活动时,他们会安静地在旁边观看,内心渴望加入同伴,但是因为胆怯自卑等因素不去行动。

    典型事例体现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相对于积极举手勇于表达自己的同学,这一部分“孤独生”会默默观看,由课堂的“参与者”变成“旁观者”;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与儿童同伴接纳有明显相关,不同学业成绩水平儿童的同伴接纳存在显著差异[1]。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班级中受到欢迎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都较好。老师在课堂中表扬积极举手、成绩优秀的同学,那么这些同学在其他同伴心目中就会印象深刻,大家都想要与他们做朋友,把他们当成榜样;而被排斥的学生相比之下成绩大多较差,上课也不太积极,因此就会被大家忽视看不到,在同伴交往中就会逐渐产生孤独的心理困境。

    (二)“我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阶段分为三部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儿童的道德发展大都是在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阶段,他们并不能独自对行为做出道德判断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