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错别字的心理成因(1)
摘要: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很重视识字教学。但在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中,却很难避免学生错别字的产生。如何更有效地矫正这一现象呢?本文力从小学生心理角度来找出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矫正策略。关键词:粗心;错别字;现状;心理;策略
一、“学生粗心”的现状
据笔者对我校六(6)班交上来的“作业”调查,73%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错别字。现摘抄一篇(括号内为正确字):今天,我到南湖公圆(园)去玩,哪(那)里的风景很美。杨柳垂着常常(长长)的头发,微风吹来,好像在不停地招手。假山神态各异,有点像狮子,站立着,仿佛在站岗。有点像免(兔)子,聚在一起,翅(翘)起了尾巴,似乎在窃窃私义(语),有点像老大(太),拄着拐杖,手换(挽)着蓝(篮)子,在赶集市。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还不是一位后进生写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小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错别字算得上是一种“多发病”。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使学生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所以,在小学阶段,老师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的,总是花相当多的时间,一字一字地认真教。学生为识字也花了不少工夫:反反复复地认、抄、默,从课上到课下。结果呢?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学了生字,听写时写不对的情况时有发生;学过的常用字运用情况更让人担心,要么多笔少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70 字符。